徽州的学校教育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徽州比较正规的学校教育,萌生于东汉时期光武时代。发展至唐代徽州教育勃然兴起。

徽州学府是唐代安徽立孔庙的四所学府之一,时称“歙州州学“,校址在州治歙县城东北隅。祁门县学梅桩书舍,始建成于766年,这是安徽最早的县学。

府学和县学是官办教育机构。其特点是教官由朝廷委派,它以培养科举人才为宗旨,教学内容主要是服务于科举的四书五经,它是读书人进身的必经之阶,在徽州极受人们重视。

与此同时,民间私学纷纷出现,办学形式有村塾、家塾、义塾等。义塾是捐资助学的教育形式。主要以氏族祠堂、庙宇地租收入或私人捐资等方式办学。

其特点是不收学费,家境贫寒子弟也可入学,属于民间独资的办学形式。家塾的特点是某户独资聘奉塾师在家中教育子弟,受教育者可足不出户。州、县学兴起,私学林立。

在元代,除设州、县学外,还以乡中每50户为一社,每社设社学一所。其特点是以地域为单位,官办民助。因为社学经费除官方出资以外,更主要的还是靠各乡族捐助。所以社学从形式上看起来是官办,实际上却是官民结合的办学形式。

隋代首开科举选士制度,唐代秉承隋朝的制度,从622年开科取士,徽州学子从开科选士一开始,便被吸引,踊跃参加。

在徽州众多的书院中,以紫阳书院名气最大。1246年,徽州学子为纪念朱熹在府城歙县南门外始建,南宋理宗皇帝曾亲题“紫阳书院”匾额。

歙县雄村的竹山书院人才辈出。书院为雄村清代乾隆年间户部尚书曹文埴的先祖曹翰屏建于1756年。

雄村书院由清旷轩、文昌阁、桂花圃组成。当年曹氏族规定:凡族人中举者,可在庭院中植桂树一棵。众多的桂树,形成著名的“桂花厅”。

歙县末代翰林许承尧诗写道:“吾乡昔宦达,首数雄村曹。”

雄村,仅曹姓一家,在明清两代,就出了54名举人,其中进士30名,举世无双。

黟县宏村南湖岸边有一座南湖书院。书院建于清代1814年,由志道堂、文昌阁、会文阁、望湖阁和祗园等组成。书院大厅巍峨壮观,“以文家塾”匾额高悬梁柱,两侧辅以“南峦环幽境,书声琅时云涌霞飞腾气势;湖波映秀色,桃源深处水流花放丽文章”对联。

徽州府学、县学和书院的大幅发展,客观上使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大为增加。据《休宁县建学记》记载,1131年至1163年,休宁士子应试者,每科“常过800人,拔第于庭者踵相蹑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