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背后为何是一场诛九族的冒险?

如题所述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出自西汉名将,陈汤!

吴京导演的电影《战狼》里面,有这样一句台词,叫“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而这句话的原版,就出自陈汤。

当年陈汤率汉军击破匈奴,在给汉元帝的战报中,就写了这样一句话。

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样一句两千多年前的豪言壮语,至今听起来仍然是令人热血沸腾!

不过许多朋友可能不知道,在这句话的背后,乃是一次灭九族的冒险!

那是在汉元帝时期,此时大汉王朝正是鼎盛时刻。

经过汉武帝、汉宣帝等数代帝王的开拓,西域已经被纳入汉朝统治之下。曾经的草原霸主匈奴人,也已经是四分五裂,远不如当年那般强盛。

不过,匈奴人并未就此死心,匈奴郅支单于因不忿汉朝支持与他争位的呼韩邪,而正面又刚不过。于是向西来到西域的康居国,并将其作为扩张的据点。

其仗着山高皇帝远,不服汉朝使者的调节,还多次污蔑扣押汉朝使节,祸乱西域,并逐渐的扩大势力,成为了汉朝控制西域一大阻力。

西域都护府副校尉陈汤也很明白这一点,其认为郅支不除,必将成为大患。

西域本属匈奴,今郅支单于威名远闻,侵陵乌孙、大宛,常为康居画计,欲降服之。如得此二国,北击伊列,西取安息,南排月氏、山离乌弋,数年之间,城郭诸国危矣。且其人剽悍,好战伐,数取胜,久畜之,必为西域患。

于是他与长官,即西域都护府校尉甘延寿商议,出兵剿灭盘踞在西域的匈奴人。

但此事事关重大,甘延寿认为得先向上奏请示。而陈汤认为这太麻烦了,西域和长安相隔甚远,来回需要很长时间;而且兹事体大,估计朝廷中得商议许久,如此定然会贻误战机。

甚至还有可能,此等提议根本不会得到准许,那些朝中大臣们,根本不了解西域的形势有多严峻。

于是他趁甘延寿疲于伤病,私自矫诏集结大军,准备来个先斩后奏。等到甘延寿发现之时,陈汤已经集结起了四万多的大军,包括驻屯的汉军和周边属国的军队,准备出发。甘延寿想要阻止,但被陈汤拦住。

最后甘延寿拗不过这个多年的好友兼部下,索性豁出去了,就跟着陈汤一起干。

不过在大军出发之前,他还是先上奏了朝廷,言明事出有因,出兵乃是为了战机。

但无论怎样,未经请示,私自调兵,那都是大罪,轻这削职发落,重则杀头灭族啊!

要是这把胜了且还好说,要是输了,他们两就不用回去了,直接死在战场上吧!

这是一场根本吃力不讨好战争,可是陈汤根本不在乎,他只知道大汉天威,不容冒犯!

而不幸被拉上“贼船”的甘延寿,为了兄弟,只能把脑袋撇在裤腰带上,心里暗骂匈奴人,惹谁不好,惹这个疯子。

于是,大军就这么出发了。冰封两路,陈汤和甘延寿各领一路,分而进之,约定在匈奴单于王城前会合,一举拿下郅支单于。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分别之时,两人相顾无言啊,只留给彼此一个坚定的眼神,此去,不成功,便成仁。

这一路并不顺利,既要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又得隐秘行军,以达到出奇制胜,一举擒获单于的目的。

只有把郅支的头,送到长安,陈汤才有底气保住自己的头!

奔袭数月之后,陈汤和甘延寿成功会师,并完成了对于匈奴王城的合围。

一夜厮杀,单于王城被攻破,郅支单于战死,首级被取至陈汤面前。

军候假丞杜勋斩单于首,得汉使节二及谷吉等所赍帛书。诸卤获以畀得者。凡斩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一十八级,生虏百四十五人,降虏千余人,赋予城郭诸国所发十五王。

历史上第一个被斩首的匈奴单于诞生了!

此战,尽显大汉天威!

甘延寿和陈汤也有了以功抵过的机会!

他们在上奏的战报中写道:

“……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由此而出!

不过,事情没那么轻松,陈汤他们得胜而归后,并没有得到凯旋的礼遇,而是审问和质疑。

虽然就结果而言,陈汤他们有功;但四字调兵这一行为实属大逆不道,等同于谋反,是诛九族的大罪。

是奖是罚,朝中议论纷纷,汉元帝自己也不好抉择。

但汉元帝毕竟不是昏庸之君,他最终赦免了陈汤二人,并论功行赏,甘延寿与陈汤皆加官进爵。其中陈汤被拜为关内侯,食邑三百,授射声校尉;甘延寿为义成侯,食邑三百,授长水校尉。

这一次豪赌,他们赌赢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