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的“饥”和“饿”有什么不同

如题所述

饥”是现在所说的一般的“肚子饿”,“饿”是严重的饥,指没有饭吃,受到死亡的威胁。所以吃不饱的称:“饥民”,而饿死者为“饿莩”。其词义区别极明显。“饥”是指五谷不熟所形成的饥荒。“饥”与“饿”古不同音,一般不通用。上古文献中个别混用的地方,可能是后代传写之误。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可见二者是有区别的。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於路,以待饿者而食之。”其中的“饿”不能换成“饥”;其中的“饿”也不能换成“饥”。后代“饥”“饿”混用的情况多见。
挨饿。左传宣公二年:“见灵辄~。”论语季氏:“伯夷叔齐~於首阳之下。”孟子公孙丑上:“野有~莩而不知发。”又告子下:“劳其筋骨,~其体肤。”杜甫醉时歌:“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死填沟壑!”注意:在上古汉语里,“饿”字不当简单的肚子饿讲。直到唐代还是如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30
繁体字有两个与简化字“饥”相对应的字,分别为“左食右几”和“左食右畿(形似于畿的,抱歉,百度不能直接打繁体)”,本义各有差别,不过后来都差不多了。各自详细意义如下。

饥1 [jī ㄐㄧ]
[《广韵》居夷切,平脂,见。]
1.吃不饱;饿。《书·舜典》:“黎民阻饥,汝 后稷 播时百谷。” 唐 韩愈 《驽骥》诗:“渴饮一斗水,饥食一束刍。” 宋 沈作喆 《寓简》卷六:“饥非馁也,不及饱耳。”2.使人受饿。《孟子·离娄下》:“ 稷 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 前蜀 贯休 《酷吏词》:“宁知一曲两曲歌,曾使千人万人哭!不惟哭,亦白其头,饥其族。”3.通“ 饥 ”。年成很差或颗粒无收。 唐 韩愈 《河南少尹李公墓志铭》:“ 衢州 饥,择刺史。侍郎曰:‘莫如郎 李某 。’遂刺 衢州 。” 宋 苏轼 《喜雨亭记》:“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饥,一本作“ 饥 ”。 清 朱骏声 《说文通训定声·履部》:“饥,﹝叚借﹞为饥。”4.古国名。5.姓。见《广韵·平脂》“饥”下引《左传》。今本《左传·定公四年》作“饥”。

饥1 [jī ㄐㄧ]
[《广韵》居依切,平微,见。]
“ 饥1 ”的繁体字。
1.年成很差或颗粒无收。《诗·小雅·雨无正》:“降丧饥馑,斩伐四国。” 毛 传:“谷不熟曰饥,蔬不熟曰馑。”《史记·秦本纪》:“因其饥伐之,可有大功”《续资治通鉴·宋理宗淳祐六年》:“ 泉州 饥,州民 谢 应瑞 自出私钞四十馀万籴米,以赈乡井。”古书中亦特指两种谷物不收或五种谷物不登。《谷梁传·襄公二十四年》:“五谷不升为大饥。一谷不升谓之嗛,二谷不升谓之饥,三谷不升谓之馑。四谷不升谓之康,五谷不升谓之大侵。”《墨子·七患》:“一谷不收谓之馑,二谷不收谓之旱,三谷不收谓之凶,四谷不收谓之餽,五谷不收谓之饥。”2.通“ 饥 ”。肚子吃不饱;饥饿。《淮南子·说山训》:“宁百刺以针,无一刺以刀;宁一引重,无久持轻;宁一月饥,无一旬饿。” 高诱 注:“饥,食不足。饿,困乏也。”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二折:“你须知我六案间峥嵘了这几年,也曾在饥喉中夺饭吃,冻屍上剥衣穿,便早死呵不敢怨天。”《儒林外史》第十一回:“ 邹吉甫 道:‘二位少老爷和 蘧少爷 来路远,想是饥了。’”3.姓。 殷 之後有 饥氏 。见《左传·定公四年》。

饿1 [è ㄜˋ]
[《广韵》五个切,去箇,疑。]
“ 饿1 ”的繁体字。
1.饥之甚;不饱。《左传·宣公二年》:“初, 宣子 田于 首山 ,舍于 翳桑 ,见 灵辄 饿,问其病。”《淮南子·说山训》:“宁一月饥,无一旬饿。” 高诱 注:“饥,食不足。饿,困乏也。”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你试寻思,秀才家,平生饿,无那,空倚着门儿嚥唾。” 丁玲 《奔》:“冷总还熬得住,饿可不成。”2.特指饿死。《论语·季氏》:“ 伯夷 、 叔齐 饿于 首阳 之下,民到于今称之。”3.使受饿。《孟子·告子下》:“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唐 韩愈 《送孟东野序》:“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4.指饥荒。《东观汉记·朱晖传》:“ 堪 ( 张堪 )後物故, 南阳 饿, 晖 闻 堪 妻子贫穷,乃自往候视,见其困厄,分所有以赈给之。”《太平御览》卷四○七引此作“饥”。
第2个回答  2011-06-29
“饿”,在古汉语中指:“因饿而成疾”。即快要饿死了。现代汉语中还用的一个成语“饿殍遍野”中的“饿”就是此意。而“饥”在古代仅是指稍有饿感。这样解释清楚麼?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6-29
在古代,“饥”与“饿”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别。“饥”指一般的肚子饿;“饿”是严重的饥饿
第4个回答  2014-06-25
客家话也保留了一般点饥饿说成“肚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