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饥"和"饿"二字语义上的区别

如题所述

可忍受和不可忍受。

拼音jī注音ㄐ

部首饣部部外笔画2画总笔画5画

五笔86QNMN五笔98QNWN仓颉NVHN郑码OXQD

四角27710结构左右电码7382区位2802

统一码9965笔顺ノフフノ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饥(饥饥)jī(ㄐ一)

1、饿:饥饿。饥民。饥驱(旧指为衣食而奔走)。饥餐渴饮。饥寒交迫。饥不择食(喻急需的时候顾不得细加选择)。画饼充饥。

2、庄稼收成不好或没有收成:饥荒。饥馑(灾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1-27
“饥、饿”的区别
在古代汉语中,“饥”的本义是“肚子饿”,本义是“饥荒,年成不好”,在先秦不能混用,到后来才逐渐通用,都写成“饥”。“饥”是指“一般的肚子饿”,《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而“饿”的程度较深,《说文》:“饿,饥也。”本义是“严重的饥饿”,指没有饭吃而受到死亡的威胁,不当一般的“肚子饿”讲饿,如《六书故》:“无食久馁也。”《正字通》:“饿,甚于饥也。”现在汉语仍有“饥不择食”“饿死”等用法。
第2个回答  2015-05-16
《正字通》:饿,甚于饥也。
《淮南子·说山训》:宁一月饥,毋一旬饿。以此推之,饿甚于饥也。

另一种环境下,饥代表粮食歉收。《韩非子·外储说右上》: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不可数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