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人语迟”?孩子说话晚,可能是这些原因在作祟

如题所述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说话早、走路早、长牙早,一切的生长发育都能正常甚至能走到同龄人的前列。但在现实中,有很多的孩子到了两三岁还只会喊爸爸妈妈,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语言理解力差,去了幼儿园无法适应屡屡被劝退。
这是典型的语言发育迟缓,需要尽早干预。但是很多老人却抱着侥幸心理和无所谓的心理,认为这是“贵人语迟”“等大大就好了”。确实,每个孩子的说话时间不同,但如果已经落后于同龄人半年以上甚至一年以上的差距时,你还敢堵吗? 你要知道,能“大大就好”的孩子,只是凤毛麟角、万里挑一,你怎么就敢用这渺小的几率来堵孩子的未来呢?
辟谣:贵人语迟?
人们常说“贵人语迟”,其实只是人们一种美好的想象,并不科学。单纯把孩子晚说话认为是一种大富大贵的表现,是非常可笑的。甚至有人把爱因斯坦搬出来说话,说像他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三岁还不会说话,九岁说话都不流利。凭借这样的“论据”就误把孩子说话晚等同于聪明,未免有些太过牵强了。
▼追溯“贵人语迟”的原义:
“贵人语迟”这句话出自《论语》,原文是“贵人语迟,敏于行却不讷于言,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麋鹿行于左而目不瞬”。
贵人语迟,原义是形容那些有谋略而不善于言谈,非常有行动力的人。
人们只取这句话的前四字,形容孩子虽然学会说话晚,但聪明能成大事,显然是断章取义了。
另外,大家常说的贵人语迟、金口难开也是有年龄限制的。如果在2到3岁的年纪,仍没有学会说话,那么家长就要尽早干预,确诊下是否属于语言发育迟缓。
孩子说话晚的原因:
1、生理因素
家长需要首先考虑的,是孩子说话晚是否存在遗传。另外,孩子的听力或智力如果存在问题,也会导致说话比较晚。如果是这些生理性原因,一定要尽快带孩子去医院检查。
2、心理因素
很多孩子对学说话有明显的排斥情绪,很可能是父母逼得太紧,比如让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认字说话,造成反效果。孩子一旦对说话和语言产生厌恶情绪,很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家长一定要及时和孩子交流。
3、家庭因素
如果父母本身沉默寡言,孩子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就容易受到影响。有时父母说话的语速过快或过慢,就会导致孩子没办法做到模仿学习,慢慢就丧失了学说话的兴趣。
引导孩子学说话,家长要走出误区
语言天赋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大多数需要父母的引导和帮助。
1到3岁是语言形成的关键时期,两岁儿童的词汇量能够达到270个字,如果孩子已经两岁但语言匮乏,家长就要考虑自己是否步入了误区。
误区一:父母和孩子很少说话,用电子设备代替自己的陪伴
这种情况在年轻父母身上尤其常见,平时工作压力比较大,对于孩子的关注度并不算高。很多时候,他们看到孩子哭闹就会用iPad或者手机打发,以此获取自己的私人时间。可久而久之和机器做伴的孩子,语言能力会慢慢减弱,学会说话的时间也无限期延后。
孩子的语言在一开始就是模仿和学习父母而得来的,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最基本的陪伴和交流,那么孩子学会说话的时间肯定会晚。因而,在必要的时候,父母要讲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尽量保持语速慢一些,才能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
误区二:父母太“善解人意”,剥夺了孩子说话的机会
很多父母在照顾孩子时非常细心,孩子稍微哭一声或叫一声,爸妈就知道他是饿了还是拉了。这样细致的照顾,实际上剥夺了孩子表达的机会,对他的语言发展并不好。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指着一个物品时,不要着急替孩子回答,让他自己组织语言说出。一开始也许表达的意思并不准确,但是随着次数的增加,孩子的语言能力会不断提高。
误区三:生长环境复杂,方言和普通话交叉使用,导致孩子混淆
很多家庭中可能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带孩子,老一辈的人经常习惯用当地方言来交流,这会让正处在语言发展时期的宝宝疑惑。想要学习模仿大人语言的宝宝,在听到方言和普通话两种语言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另外,很多家庭中喜欢用叠字来和孩子交流,父母认为这样的交流方式非常可爱,比如“吃饭饭”、“喝水水”等。其实,这样的交流方式无形中延长了孩子学习语言的时间,毕竟正常交流时,我们并不是用这种方式,也不会用这样的组词方法。
误区四:重复宝宝的错误发音或者嘲笑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
很多孩子一开始学说话时发音可能不准确,父母出于好玩的心态就会不断重复孩子的错误发音,甚至有时会逗弄孩子。但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发音不准确或比较难听,久而久之就不愿意开口说话了。
铂知儿童语言UP3,让宝宝早开口
铂知儿童语言UP3,是目前改善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最受认可的方案之一。铂知儿童语言UP3
,针对大脑发育、肠脑发育、神经发育,精选6大核心营养素,权威认证、科学配比,提高脑神经生长关键性蛋白—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促进神经元分化、增殖、链接,全面助力儿童语言中枢发育。同时,依循儿童语言发育4个时期,根据孩子现有语言发育水平,量身定制专业的、有趣的、实用的、精准的分阶语言训练内容,一对一全程跟踪指导,老师在线解疑答惑,让孩子语言发育快速提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13

文/熊妈

Hi 今儿咱们聊聊孩子说话那点事儿。


每一位爸爸妈妈都期待孩子开口说话的那一天。相信那一声“爸、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语言。同样也因为开口说话不少爸妈会着急上火。原因是自己孩子说话晚担心是不是智力问题?说到这里想起了两位朋友,这两家的娃真是“悬殊太大”。


友人A: 家里小公主一枚,目前3岁。她是妈妈圈里公认的“神童”,2岁时就能背诵许多唐诗,说话也是清楚利落,脑子快反应快,时不时地还整两句韩语、英语、日语,妈妈们总是投来羡慕的目光。


友人B: 家里小王子一枚,目前3岁。因为和友人A同为朋友,看到别人家孩子说话又好又利落,这位妈妈没少心烦。2岁多的时候,就会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这些,还有能蹦出简单的单词,一让她说话就跑,什么都听得明白,但就是一字千金。3岁好不容易能说整话了,但又口齿不清。爸妈愁得不行,家里长辈倒是不着急,说“贵人语迟”,这孩子将来能成大器。



相信大家都听过“贵人语迟”这句话。老人们常把孩子说话晚当作是“贵人”的表现,称这种孩子必成大器。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贵人语迟”跟孩子说话早晚一点关系都没有。此话出自《论语》:“贵人语迟,敏于行却不讷于言。”指的是有内涵有思想的人,是不会多说话,也不会抢说话的。“说话晚的孩子更聪明更有出息”这种说法完全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只能说,“贵人语迟”只是大人对孩子的美好寄愿和自我安慰罢了。

不过,各位爸妈也别着急,说话这种事是要学的。而且怎么学,怎么教都是学问,我们不能干着急也不能不着急。今儿个,我就来和大家聊一聊。希望能给正在焦虑这个问题的家长们吃颗定心丸。



01

孩子语言发育标准


世间万物都有它的规律和标准。但关于孩子说话晚这件事,大家参考标准和规律即可。因为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与发育速度是不同的。自然标准也无法做到完全统一。判断孩子说话早晚,不能横向地去跟别的孩子比较,而是纵向地看自己孩子的成长发育规律。简单明了,一句话,别跟别人比,跟自己比就行。那么它标准又是哪些呢?


0-3个月

这个月龄的孩子对妈妈的声音比较偏好,会开始发出一些元音,比如 “a、o、ao”等等。


3-6个月

这个月龄的孩子开始对大人说出的话感兴趣了,同时也会发出一些叠音,比如“mama、dada、 gege、gugu”等,同时当大人叫他名字的时候会有反应了。


6-12个月

刚开始时宝贝们叫的“爸爸妈妈”是无意识的,而且开始喜欢用高低不同的声音发声,他们会被自己的声音逗得很高兴,能听懂“再见”“你好”等简单的词语。


12-18个月

这时孩子们已经能够熟练地叫出“爸爸妈妈”并且知道这两个词在叫谁了,开始疯狂地用“火星文”跟你对话,出现更多的辅音,譬如“p、t、w、n”等等,这是为他们学习说更多的语言做准备。


18-24个月

这时孩子们已经能听懂家长大部分的指令了,不再一个词一个词地蹦了,而是会说“妈妈回来”、“奶奶坐”等,能将两个词关联起来了。


24-30个月

这个时期是孩子的语言爆发期,常用的词汇量能达到200个左右,他们会把更多的词汇组成在一起,变成比较长的句子,比如“妈妈陪我玩”、“孩子要吃饭”等等,而且会用“你、我”这两个代词,但通常搞不懂这两个的区别,会用错。


30-36个月

孩子们已经可以非常熟练地说话了,会使用“因为、所以、可是”这些复合句的连词,他们说话越来越清楚,甚至可以讲述一个事件,即便是陌生人,也可以清楚地听懂他的意思。


如果孩子到了上述的月龄段,你发现其中的某一条没有达标,也不用过分担心。但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家长们就要引起重视了,需要尽快和医生探讨一下了。



02

病理性说话晚vs生理性说话晚


1、病理性说话晚


到12个月为止
从不曾发出“baba、mama”等音;对大人简单的指令没有任何反应;不会咿呀学语;总是很安静。


到18个月为止

不会指出自己身上的部位,譬如“眼睛”“鼻子”等;使用的词汇少于6个;需要帮助时不是说话表达,而是拽着大人的手去拿自己想要的东西。


到24个月为止

不玩假扮 游戏 ,譬如假装给娃娃喂奶,假装当医生看病等等;不知道家里常用物品的功能,如牙刷、勺子;无法将两个词语组成简单的句子。


到30个月为止

与家长没有简单的一问一答;同时家长完全听不懂孩子想表达的意思。


到36个月为止

依旧不能表达出自己想要什么东西;没有兴趣与其他孩子互动;无法理解简短的说明语言,譬如,饭很烫,要等一下才能吃;不能理解和使用代词“你、我、他”。



排除病理性说话晚,有些孩子是生理性的,生理性的一般不用干预。但有些是家庭、环境、甚至吃的食物造成的,我也为大家总结了几点。大家快来对照一下,看看你家孩子说话晚是不是因为这些原因。


2、生理性说话晚


(1)性格差异

有些孩子天生敏感内向,所以说话就会晚一些,他们大多数在说话前要思考一些,希望自己说出来的话标准准确。


(2)家庭语言环境复杂

如果家里同时存在普通话、方言、外语等多种语言,孩子听起来就容易混淆,同时学起来也会很费劲。


(3)家长大包大揽

有些家长看不得孩子说话慢,替孩子着急,没等孩子开口就将索求的东西递到手边,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我不说你也懂”的习惯,慢慢更不爱开口说话了。


(4)孩子说错立即指出并要求改正

在学习说话的这条路上,难免会出现错误,有些家长急于给孩子纠正,往往抑制了孩子想说话的热情,严厉批评只会让孩子害怕说话,越害怕说就越容易说错,如此恶性循环,孩子当然金口难开。


(5)强迫孩子开口说话并且鼓励得太少

我们老能听到有家长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不叫人”或者“给奶奶说句话”等等这些看似随意但强迫性很高的话,有些孩子刚会说话,家长们就迫不及待的想让孩子说给这个听说给那个听,孩子不说就会受到批评,让孩子的小面子受到伤害。


(6)辅食太过精细

可能你从没想过,给孩子吃的辅食也能影响以后的语言发育吧,在辅食阶段,如果给孩子喂得太精细的话,会造成嘴巴和舌头的肌肉力不够,从而导致说话晚。


反观之前提到两位好友的孩子。友人A的孩子说话早是因为他们无论做什么都会和孩子交流。他们从不会因为孩子说错话而责备,反而多多鼓励,孩子自然乐意说话。


友人B的孩子一直是爷爷奶奶带,由于老人不爱说话,家里相对很安静。老人平时很少和孩子交流,孩子想要什么,指一指就能得到。同时老人说话有口音,孩子总是不太能理解爷爷奶奶在说什么。另外,孩子的妈妈总是急于说话这件事儿,经常逼迫孩子开口。


久而久之,爱说话的孩子越来越爱说,不爱说的是“打死”也不开口。



03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说话


开篇我也说了,说话是要学习的。家长们怎么引导,怎么教是关键。而且说话也算是一个积累型的成长。父母需要持续付出、耐心等待的过程。总之,急不得!


(1)良好的语言环境

模仿是孩子语言学习的开始,所以父母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尽量做到:发音清晰,口型适度夸张,语速要放慢,多说简单句,并且说话语调要富有感染力。


(2)尊重孩子的想法

很多家长经常会逼着自己的孩子说话,看似在让孩子“锻炼开口”,但实则是在逼迫孩子,这种逼孩子说话的方式,会让孩子对“开口说话”这件事产生抵触心理。


(3)让孩子主动开口

这种家长和第二条家长相反,他们是还没等孩子说出来就已经帮孩子解决问题了。妈妈们可以试着询问一下孩子“宝宝你想干什么呢?能不能告诉妈妈”,多给孩子提供一些交流的场景,让孩子主动开口。


(4)不要嘲笑多给鼓励

学说话的时候难免会有错音,家长们要善于指导,而不是责骂或嘲笑。


(5)电子产品代替不了家长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电子产品打着“早教、教育”等招牌,咱不能说它一点用处没有,但它们绝对不能代替家长对孩子进行语言启蒙。因为语言能力是需要在输入、输出的双向互动中得到发展的。想把孩子扔给电子父母,我劝你还是省省吧。



看完这些家长们是不是心里有点眉目了呢?原来孩子的金口难开有这么多原因。所以不要一看孩子说话晚就去找孩子的原因,大多数都是我们家长自身的问题。还是那句话,对于生理性说话晚,我们别放在心上。给孩子一些空间和时间,搞不好哪天就打开了话匣子,变成了个“小贫蛋”!



-END-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