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泉州的姓氏“杜”的来源?

如题所述

凤栖杜氏大宗祠位于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新民村。
《凤栖杜氏家乘》山川纪:“凤柄溪去郡五十里,宋为玉泉乡仙溪里,元为四十六都,国朝因之。”凤栖之名,源自汉朝,即当时长安城南,杜姓族人聚居的杜陵区“风栖原”之谓也。

据《元和姓篡》,唐代杜氏行1 4望即:京兆、襄阳、洹水、濮阳、中山、陕郡、安德、扶风、郾师、成都、河东、齐郡、礼泉、河南。泉州凤栖杜氏,以京兆为都,乃唐杜之后,在族系源流上,属于杜姓的主流派系京兆杜陵派。谱载,杜之入闽当在唐末宋初,即一千多年前的昭僖年间。传兄弟四人:杜仁、杜信、杜侃、杜岱,辗转浙汁、江西,翻山越岭,南下福建,分别定居于同安、泉州、建宁、建阳,此乃八闽各地杜姓肇基始祖。一翁公始居马夹桥,传四世,五世子隆公旋迁风栖,拓基肇业,繁衍生息。地旺人吕,瓜瓞绵绵。迄今族裔六万余人,遍布海内外,亦堪称泉郡之大宗望族。

凤栖杜氏大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迄今逾四百年。虽历经数代,然叠有修缮,故保存完好。现存宗祠坐北朝南,负癸揖丁,北信龙兴,南望清源,得风藏水,上吉形胜,气度非凡。二进两落五开间,前庭开阔,规模宏远;青石红砖木构架,明清风格,祠建精良,古朴庄严。大门、厅堂楹联满目,中厅横梁“进士”、“文魁”匾额高悬,人都出自明清两代京师政要、当地名流诸大手笔,足现杜氏科甲簪缨,仕第之显达。如椽势笔,词十意广,遒劲恢宏,贴切精当,颇具历史之价值和人文之内涵,充分展示了中原杜氏文化在闽南的积厚流光。

比如:“唐朝真宰相,晋代大将军”、“武库家声远,瀛州世泽长”,此二联乃西晋开国大功臣,博学多才、文治武略为朝野叹服,人称武库的镇南大将军杜预和盛唐时人宗最倚重、与房玄龄共执朝政、素有“房谋杜断”之美誉、荣登瀛州十八学士之首的名宰相杜如晦才识德范之写照。再如:“南昌旧志循臣绩,浙水新传名宦风”,则是彰显凤栖裔孙杜应楚、杆小上两进士之政声的。应楚,字翘甫,明万历二十三年乙末科会试中式进士,历任河南怀庆府孟县、江苏镇江府丹阳县知县、南京户部广西司、贵州司主事,后升江西南昌府知府:中士,号蕉林,清道光三年癸末科会试中式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十,官升御史,任浙汁督量道,诰授中宪人夫。此外,明清两代,尚有举人8人,贡生16人,庠生60余人,可谓贤十济济,仕子如云。地灵人杰,珠贯星联。当代杜氏,更是后彦云集,英才满天。专家学者、研究生、大学生,皆当数以百计。土农工商,科教文卫,各有贤达;事业有成者,要不胜数,代不乏人。

世纪之交,百业弘开。随着改革开放,凤栖杜氏又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间。步入小康,饮水思源,族人更感祖先恩泽受惠无穷,再次萌发盛世修祠之愿望。梓里族贤,协力同心。贤达解囊,乐捐巨资;宗人广筹,集腋成裘,共襄盛举。辛巳十月动工,历时二年,癸末正月告峻,二月重光礼成,又使宗祠焕然一新,更显壮丽辉煌,真正成为维系杜氏宗亲之纽带和敦宗穆族、缅宗祭祖、族游观光、乡人活动之场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杜氏贞义姑祠毗邻其右,从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具有氛围浓厚、品位提升、个性鲜明之特色,实为闽南地区祠庙建筑中绝无仅有的人文景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