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的学问是什么呢?

如题所述

春联的学问

一、春联是一门艺术

春联也叫对联、门联、楹联、对子、春贴、春榜、门对等。粤语里称作挥春、晖春,闽南语称作春仔。

每逢新春,中国的老百姓们,就会张贴春联,喜迎佳节。朝鲜、韩国、越南这些国家,因为深受华夏文明影响,也和我们一样过春节、贴春联。

红学大家周汝昌,对春联非常推崇,认为“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

春联有四种。最常见的春联,以对联形式出现,工整、对仗,这就是“门联”。还有一些单条的春联,上面写了一些吉祥话,被称作“春条”。

春联还包括正方菱形的“斗斤”,也叫“门叶”、“斗方”。还有一种春联,是专门贴在大门两扉的,叫做“门心”。

二、春联最早是桃符

战国时代开始,家家户户在大门的两边悬挂“桃梗”,或称“桃符”。根据《淮南子》的记载,桃符是一寸宽、七八寸长的两块桃木,上面分别写着“神荼”和“郁垒”。有的桃符上,还画着“神荼”和“郁垒”的神像。

传说,在东海的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桃树下面,有主管万鬼的神荼和郁垒。他们法力无边,只要发现有鬼做坏事,就会把恶鬼捆起来喂老虎。

《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左神荼、右郁垒,可压邪驱鬼,这也就最早的“门神”了。

五代十国时,公元964年除夕,后蜀之主孟昶(chǎng),命学士辛寅逊在桃木上题写联语。辛大才子写完后,颇有艺术造诣的孟昶,看了很不满意。孟昶自己拿来毛笔,亲自题写了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在孟昶的提倡下,骈体联语,替代了“神荼”、“郁垒”。桃符,除了避邪驱灾,还能祈福、祝愿。人们一度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随着敦煌遗书的深入研究,世界纪录协会宣布: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这幅春联,由唐朝刘丘子撰写,时间是开元十一年,也就是公元723年,比孟昶题联早240年。

宋代,春联一度写在桃木上,王安石在诗中记载,“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岁时杂记》记载,当时的人们,很喜欢把吉祥话刻在桃木板上。

后来,桃木板逐步被纸张替代,但还不是很盛行。南宋《梦梁录》记载,除夕要贴“迎春牌儿”,其实就是纸制的春贴了。

明代,“桃符”真正改称为“春联”。明代陈云瞻记载,春联之名,始自明太祖朱元璋。当时,朱元璋定都南京。

每到除夕,要求公卿士庶家,都要在门口张贴一副春联。朱元璋自己,微服出游,与民同乐。朱元璋自己还亲笔题写春联,赠给学士陶安等臣子。

在朱元璋的大力推广下,春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正因为这个原因,有两个春联的传说都和朱元璋有关。

有一个传说,有一次朱元璋巡视的时候,发现一家杀猪店忙得没空找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场题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屠户不敢张贴,决定高悬在中堂,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后,命人赏了三十两银子。

还有一则倒贴“福”字的传说,也与朱元璋有关。朱元璋用“福”字作记号,准备杀人。为了救人,马皇后命令全城百姓,在天明之前张贴“福”字。

有户人家不识字,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气急败坏的朱元璋,打算拿这家开刀。马皇后劝道:“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

朱元璋认为有理,便放了这家人。贴倒“福”,成了传统,一来讨个吉利,二来纪念马皇后。

清代的富察敦崇,认为春联就是桃符。当时的文人墨客,进入农历十二月之后,就在集市里书写春联,换些润笔的费用。小年祭灶之后,大家开始张挂春联,各家各户,旧貌换新颜。

三、春联的讲究忌讳

传统的春联,也就是我们说的门联。面对大门时,右手上联,左手下联,横批或者横额的文字,从右至左读。

后来,由于书写习惯和阅读习惯的改变,很多春联改成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额也统一成从左至右。

既然有两种形式的春联,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张贴春联呢?首先,看横批,确定是哪一种春联。两种形式,不能贴混了。

若横批从右至左是“出入平安”,那就右手上联,左手下联;若横批从左至右是“出入平安”,那就左手上联,右手下联。

其次,判断上下联。有一个原则,就是仄起平收。上联的末字,通常是仄声字,包含上声、去声及入声字,也就是普通话里说的三声、四声字。下联的末字,通常是平声字,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到一声二声字。

比如,“绿竹常留四时景,金鸡报来万家春 ”。就不能贴成“金鸡报来万家春,绿竹常留四时景”。

再比如,“盛世春花蛇生瑞,园田芝草鹿启祥”,“海滟河清龟蛇献寿;盛世园田绿意争春”。有极少数春联是平起仄收,这时就要联系上下语境,根据内容来进行判断。

选择春联时,还要注意“门当户对”,以协调大方为宜。普通人家,选15到20厘米宽的春联。商铺店家,根据门面宽窄,选20到30厘米左右的春联。即使是机关大院,春联也不宜超出40厘米的宽带。

除了门联以外,春联有单字的斗方。如“春”、“喜”、“福”、“寿”、“满”、“有”等,斜放竖立书写。最普遍的就是福字贴,按例,大家都喜欢倒贴“福”字。山西陕西一带,进一步演化出倒贴“有”字斗方的习俗。

也有双字的斗方,如“大吉”、“常满”等,通常是直着书写的。金桔盆上,贴“大吉”;米缸上面,贴“常满”或“满”字斗方。

还有四字的斗方,如“花开富贵”、“出入平安”、“开门见喜”、“开门万福”、“满院春光”、“春光明媚”、“满院生辉”等。

顾名思义,花盆花瓶上,贴“花开富贵”。大门之上,贴“出入平安”、“开门见喜”、“开门万福”。院子里面,贴“满院春光”、“春光明媚”、“满院生辉”。

鸡鸭舍,贴“鸡鸭满圈”。牛羊棚,贴“牛羊成群”。院中大树,贴“树大根深”。炕头墙上,贴“幸福健康”。厨房里,贴“勤俭节约”等。

贴错地方,就会闹出笑话来。以前,就有人,因为不识字。想着不都是四个字么,贴哪不是贴。于是,他就快刀斩乱麻。

在猪圈上,贴上“人口平安”;在卧室内,贴上“肥猪满圈”。一时,传为笑谈。这个故事,被清朝李光庭记载下来,收在《乡言解颐》里。

各地贴春联的时间,略有差异,有在腊月二十三贴的,也有在腊月二十八、二十九贴的。春联,象征喜庆吉祥,不能随意焚烧、撕扯、毁坏或者涂画春联。

一般来说,春联要一直挂到来年。贴新春联前,才能摘下来。有的地方,会把旧春联烧掉,寓意是:去除旧年的晦气,迎接新春的福气。

有一个神话,说春联是天上的神仙。春联被烧掉后,神仙就会飞到玉帝那里,会给家庭带来好运气。在此期间,如果春联有破损,需及时修补。

也有些地方,认为春联就是用来驱逐年兽的。过完元宵或者是农历“二月二”之后,就可以摘除春联了。更多的人,采取放任不管的原则,贴上后,由着它日晒雨淋、剥蚀脱落。

传统的春联,一般写在白色的纸上,后来才改在红纸上书写。中国百姓认为,桃木也是红色的,红色吉祥,可以驱除邪秽,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近些年,也开始流行金色纸张书写的春联。而在今天的朝鲜、韩国,包括国内的朝鲜族居住区域,仍然保留了最初的习惯,也就是在白纸上写春联。寺庙尼庵,则统一用黄纸。

家里有老人去世的,当年贴白对联,第二年贴绿对联,第三年贴黄对联。也有的地方,当年贴黄对联,次年贴蓝对联,第三年贴绿对联。还有的地方,干脆三年都不贴对联。

这种春联,采用特别颜色的纸张书写,俗称“孝联”、“孝春联”或“丁忧联”。第四年,守孝期满,才能张贴红纸写的春联。

在福建省的莆田、仙游、福清、兴化地区,丧家贴素色春联,多为绿色春联。普通人家张贴白头春联,或称白额春联。也就是在大红纸上方,留出约10厘米长的白纸额头,也叫做联头。

满族崇尚白色,清朝宫廷,一度用白纸写春联,外包蓝边,内镶红条。民国后,满人逐渐被汉族同化,这一风俗日渐消失。

写春联有讲究

1、写春联必须用红纸写

这源于一种传说,说“年”是一个凶猛的野兽,每到除夕夜就出来伤人,但“年”惧怕红色,所以家家除夕都要在门上悬挂红色的东西。其实,红色在中国人眼里是吉祥色,象征着红红火火,增加节日气氛,所以必须用红纸写春联。

2、纸张大小

写春联的纸张根据地方的大小而定,这没有一定之规,过去和现在不同了。住在城市都是楼层也没有门框,楼层也不高。

3、字迹工整

春联应注意书写苍劲有力,力透纸背,字迹工整。

4、内容要吉利

写春联要求写脍炙人口、吉利喜庆的话,避讳用不雅、不吉利、不文明的字、词以及同音、谐音。要注意用词恰如其分,不要过于浮夸、渲染。

5、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上下联字数相等,这是春联的最重要的注意事项,上下联不但字数相等,书写的时候也要注意字间距也要相等,这样贴起来的春联才显得工整。避免用一些现成的套话、大话、空话。

6、上下联词性相同

上联与下联相对应的词,词性应该是相同的,虚词对虚词,实词对实词。

7、上下联句法相似

上下联在结构上要互应,并列对并列,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等等。

8、上下联节奏相应

上下联的节拍必须一致,节奏明细且必须对称,单音节对单音节,双音节对双音节,多音节对多音节,读起来上口。

9、平仄相谐

上下联平声和仄声相对应。春联讲究平仄相对、相谐,是指上下联两个相对的字,不能都是平声,也不能都是仄声,而应是一个为平声,另一个为仄声,构成语言的音乐美。

10、上下联语义忌重复

上下联中相对应的字、词,禁忌有重复性的意义,如“中华”对“中国”。

11、横批要与对联协调

横披与纯联内容密切相关,经典的横披,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一句横披,就是一副春联的内容的升华,是春联的主题,更是点睛之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