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关于"神州号"的资料

归纳成几点

  神舟
  “神舟”载人飞船全长8.86米,最大处直径2.8米,总重量达到7790公斤。从构型上来说,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以及一个附加段组成。采用的是典型的“三舱一段”式结构。整个飞船按照功能还能分为13个不同的分系统。这13个分系统都是用它的功能来命名的,它们是:有效载荷、结构与机构、热控制、指导导航与控制、推进、电源、数据管理、测控与通信、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乘员、回收与着陆、仪表与照明和应急救生分系统。这些系统分别布置在这“三舱一段”式结构的神州飞船中,相互分工合作,完成一次太空遨游。下面分别介绍各个舱段的情况:

  一、轨道舱(长2.8米,直径2.2米)
  神舟飞船的轨道舱的外形为圆柱形的。为了使轨道舱在独自飞行的阶段可以获得电力,轨道舱的两侧安装了太阳电池翼,每块太阳翼除去三角部分面积为2.0×3.4米,轨道舱自由飞行时,可以由它提供0.5千瓦以上的电力。轨道舱尾部有4组小的推进发动机,每组4个,为飞船提供辅助推力和轨道舱分离后继续保持轨道运动的能力;轨道舱一侧靠近返回舱部分有一个圆形的舱门,为航天员进出轨道舱提供了通道,不过,该舱门的最到直径仅65厘米,只有身体灵巧、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进出自由。舱门的上面有轨道舱的观察窗。
  轨道舱是飞船进入轨道后航天员工作、生活的场所。舱内除备有食物、饮水和大小便收集器等生活装置外,还有空间应用和科学试验用的仪器设备。
  返回舱返回后,轨道舱相当于一颗对地观察卫星或太空实验室,它将继续留在轨道上工作半年左右。轨道舱留轨利用是中国飞船的一大特色,俄罗斯和美国飞船的轨道舱和返回舱分离后,一般是废弃不用的。

  二、返回舱(长2.00米,直径2.40米,不包括防热层)
  神舟飞船的返回舱呈钟形,有舱门与轨道舱相通。放回舱式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内设可供3名航天员斜躺的座椅,共航天员起飞、上升和返回阶段乘坐。座椅前下方是仪表板、手控操纵手柄和光学瞄准镜等,显示飞船上个系统机器设备的状况。航天员通过这些仪表进行监视,并在必要时控制飞船上系统机器设备的工作。轨道舱和返回舱均是密闭的舱段,内有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确保舱内充满一个大气压力的氧氮混合气体,并将温度和湿度调节到人体合适的范围,确保航天员在整个飞行任务过程中的生命安全。
  另外,舱内还安装了供着陆用的主、备两具降落伞。神州好飞船的返回舱侧壁上开设了两个圆形窗口,一个用于航天员观测窗外的情景,另一个共航天员操作光学瞄准镜观测地面驾驶飞船。返回舱的底座是金属架层密封结构,上面安装了返回舱的仪器设备,该底座重量轻便,且十分坚固,在返回舱返回地面进入大气层时,保护返回舱不被炙热的大气烧毁。

  三、推进舱(长3.05米,直径2.50米底部直径2.80米)
  神舟号的推进舱又称设备舱,它呈圆柱形,内部装载推进系统的发动机和推进剂,为飞船提供调整姿态和轨道以及制动减速所需要的动力,还有电源、环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统的部分设备。两侧各有一对太阳翼,除去三角部分,太阳翼的面积为2.0×7.5米。与前面轨道舱的电池翼加起来,产生的电力将三倍于联盟号,平均1.5千瓦以上,差不多相当于富康AX新浪潮汽车的电源所提供功率。这几块电池翼除了所提供的电力较大之外,它还可以绕连接点转动,这样不管飞船怎样运动,它始终可以保持最佳方向获得最大电力,免去了“翘向太阳”所要进行的大量机动,这样可以在保证太阳电池阵对日定向的同时进行飞船对地的不间断观测。
  设备舱的尾部是飞船的推进系统。主推进系统由4个大型主发动机组成,它们在推进舱的底部正中。在推进舱侧裙内四周又分别布置了4对纠正姿态用的小推进器,说它们小是和主推进器比,与其他辅助推进器比它们可大很多。另外推进舱侧裙外还有辅助用的小型推进器。

  四、附加段
  附加段也叫过渡段,是为将来与另一艘飞船或空间站交会对接做准备用的。在载人飞行及交会对接前,它也可以安装各种仪器用于空间探测。
  对于附加段现阶段的设备没有官方介绍,但是一些业内人士进行了大胆的推测,如:其中一个半环型装置,据推测是用来安装方形的仪器装置。而三个相互垂直并可伸出的0.4米的探针被推测为可能是导航系统的一部分或对接系统的一部分。因为美国的阿波罗飞船上曾有类似的装置用来进行对接。神舟飞船轨道舱前端可能装有俄罗斯式的对接系统。但这些装置可能只是一种试验型,在将来执行与太空站对接的任务时肯定会被新型对接系统所替换。

  附:神舟一号至六号发射及回收时间及地点:

  神舟一号
  时间:1999年11月20日6时发射,21日回收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

  神舟二号
  时间:2001年1月10日1时发射,1月16日回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

  神舟三号
  时间:2002年03月25日22时发射,4月1日回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

  神舟四号
  时间:2002年12月30日零时发射,2003年1月5日回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

  神舟五号
  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发射,21小时后回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

  神舟六号
  时间:2005年10月12日9时整发射,115小时33分钟后回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

  神舟七号
  【“神七” 设备】

  宇航服、出舱背包、航天员:确保太空行走进行

  我国载人航天计划的第二步和随后的第三步计划包括,开展航天员出舱活动试验,进行空间交会对接,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专家解释,航天员出舱活动试验,就是航天员从新型的“神舟”飞船的密封舱出来进行太空行走。自1965年前苏联航天员走出“上升2号”飞船在太空停留了24分钟后,至今美俄两国航天员共进行了近250次舱外活动,累计在舱外停留的时间达1000多小时。

  “航天员进行太空行走的目的,是为了维修、装卸、更换和回收航天器及航天器的外部设备。”专家称,“神舟七号”将具备航天员太空行走的几项必备条件。首先,会提供航天员在舱外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舱外航天服,它具有防微流星、真空隔热屏蔽、气密、保压、通风、调温等多种功能,航天服的手套既密封又灵活,头盔透明密封。其次,出舱背包有控制系统和通信系统,其控制系统配有的喷气装置使航天员可以借此控制行走方向。据悉,航天服和背包构造复杂,技术难度大,造价昂贵,美国生产的一套航天服约为150万美元。第三当然是必须拥有技术操作熟练、身体健康、心理素质稳定的航天员。

  【“神七” 设计】

  各种要求比“神六”都高一些

  “神舟五号”时,我国的载人航天还只是对一人一天上太空的考核,当时杨利伟仅待在返回舱里,轨道舱的舱门是紧闭的。此次“神舟六号”虽然在外形上与“神舟五号”几乎一样,不同的是,两名航天员将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从事多人多天的空间飞行作业程序。专家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两名航天员就是在‘一室一厅'里活动。”而到了“神舟七号”,航天员除了在“一室一厅”里活动外,还将走出“厅”,从轨道舱侧面的窗口出来在太空行走。

  据介绍,“神舟七号”对航天员的生命保障系统、出舱设备、结构气密性要求更高,因此“神舟七号”会在外形上与“神舟六号”有明显的不同,相关系统也会有所改变,特别是轨道舱。

  通常飞船发射上太空后,航天员在进行出舱活动之前,会先在气闸舱内进行2-3小时的适应性准备,在气闸舱内穿戴好舱外航天服,背上背包,带好用品。实行太空行走的航天员所穿戴的航天服体积庞大,地面重量就达125公斤,根本不像在地面穿衣戴帽那么容易,必须在其他航天员的帮助下才能穿上。“所以‘神舟七号'时上天的航天员起码得两人,这样可以相互配合,至于会有多少人出舱活动则未定,估计会是一人进行太空行走。”

  【“神七” 训练】

  航天员在水池里模拟失重现象

  据悉,“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的考核要求更高。由于航天服内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低,有可能会使人体组织内的氮气释放,在血管内形成气栓,导致减压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员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须在气闸舱内充分吸氧,协助工作的航天员回到内舱(即轨道舱),关闭内舱门,然后气闸舱开始泄压到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态保持一致,此时航天员可以出舱活动。而完成舱外任务回到舱内时,还要对航天服进行一定的减压,再对气闸舱充气。

  “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活动。”专家介绍,“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员必须在地面做充分的试验和训练,其地面训练一般在一个对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里进行。这种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试验房里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拟太空的失重现象,然后航天员在水池里面进行出入舱和舱外操作训练。

  【“神七” 发射】

  明年发射可能性不大,交会对接是下步计划

  充满神秘感的太空行走让人期待,“神舟七号”会在何时发射呢?“‘神舟七号'明年发射的可能性较小,但相关工作已在进行。”进行太空行走之后,下一步将实行交会对接(即两个飞行器在太空上实行精确对接),这些都是载人航天里最重要、最关键的基础技术。交会对接一是要实现人员交换,二是进行物资(科学仪器、生活用品、垃圾等)交换,对接活动将会在一个密封性极佳的通道内进行,因而“神舟七号”之后的飞船在外形上还会有变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12
是神舟几号的?关于神舟6号:
1、飞船的重量
火箭起飞重量479吨,火箭加上飞船重量约44吨,其它的都是液体推进剂。因此,火箭的90%都是液体,比人体含水量还大。
飞船重量为8吨多,占船箭组合体起飞重量的六十二分之一:要把一公斤的东西送入轨道,就得消耗62公斤的火箭重量。神舟六号飞船比神舟五号在重量上有所增加,因此发射神六的火箭也重了不少。
2、轨道高度
在变轨成圆形轨道后,“神5”和“神6”一样,都是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在轨飞行速度是7.820185Km/s。
3、飞船的温度
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热控制分系统主任设计师范含林说:飞船飞行过程中,向阳面舱外温度超过100摄氏度,背阳面为零下100摄氏度。舱内温度被自动控制在17至25摄氏度,航天员也可进行手动调节。相对湿度控制在30%到70%之间。
飞船返回时的速度很快,跟大气层的摩擦产生的温度达到1600多度,而飞船内要保持20多度。
4、飞船发射时为何有碎片掉落?
火箭在托举飞船飞离发射塔架腾空而起时,箭体不断地掉落一些碎片。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李福昌介绍说,这是火箭保温的一个措施。为了不让火箭推进剂的温度过高或过低,箭体一些部分贴了一些隔热泡沫保温材料,火箭发射升空,速度一快、风一大,有些泡沫材料掉了下来,这对火箭成功发射没有影响。
5、入轨指令为何由青岛站发送?
专家解释说,点火升空后的船箭分离和入轨过程中,青岛测控站的观测条件、观测角度和设备控制条件在各个测控站中是最佳的。在青岛发送入轨指令,可最大程度满足飞船接收条件。同时,青岛测控站是神六上升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测控站,如果不在这里发送入轨指令,就会贻误时机。
6、发射角度为什么选择42.4度?
神舟六号飞船上升段飞行时间为583.828秒,把飞船送入一个椭圆轨道,前角是42.4度。为什么选择42.4度呢?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席政介绍说,大家会发现,我们的着陆场就位于42.4度左右。这样,飞船每次经过42.4度时,就通过着陆场,使飞船每天至少有一次返回的机会。如果对着陆场的精度要求不是很高的话,我们可能每天有两到三次返回机会。
7、神舟飞船为什么要改变轨道
神舟六号飞船飞行到第5圈时,在地面指挥控制中心的控制下,由椭圆轨道转变为近圆轨道。为什么要变轨呢?
据航天器轨道计算专家刘迎春博士介绍,神舟飞船与火箭分离后,进入预定轨道入轨点的高度大概为250公里,但由于飞船这时仍保持着较高飞行速度,因此,它并不是在250公里高度做圆轨道运行,而是在近地点250公里到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
“飞船之所以要改变运行轨道,主要是为了自主应急返回。”刘迎春说。飞船变为圆轨道后,在第一、第三、第五天的运行轨迹基本是重复的,按设计方案,在这种情况下,便于飞船返回主着陆场。同时,圆轨道的自主应急返回方案相对于椭圆轨道来说,要更加便于设计。
8、神六发射时的加速度
电视中说是4个g左右,航天员训练时是8个g。
神舟一号:横空出世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中国第一艘不载人的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完成预定的科学试验后,于11月21日3时41分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中国人成功实现了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1分/14圈。
神舟一号飞船座舱内放置有一个高1.70米左右、身着航天服的男性模拟人。这个模拟人是一个感应器,用于收集返回舱在太空中的温度、湿度、氧气等各种试验数据。
搭载物品:一是旗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奥运会会旗等;二是各种邮票及纪念封;三是各10克左右的青椒、西瓜、玉米、大麦等农作物种子,此外还有甘草、板蓝根等中药材。
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列入国家计划。在全国各有关部门和科技人员的大力协同下,航天科技人员仅用7年的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三大技术难题,即研制成功了可靠性很高的大推力火箭,掌握了载人飞船的安全返回技术,建造了载人太空飞行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
“我们的飞船比美、苏的晚40年才发射,但飞船技术水平要和他们现在的相当,要体现技术进步,不能照抄,要迎头赶上。”王永志说。
短短七八年的时间,中国航天人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所走过的路。
中国第一艘神舟号无人飞船的发射升空,揭开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新的一页。
神舟二号:全新亮相
神舟二号虽是第二艘无人飞船,但却是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也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载人时基本一样。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3秒,神舟二号飞船发射升空。1月16日晚上7时22分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安全返回。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108圈。
我国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其中包括:进行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氧化物晶体、金属合金等多种材料的晶体生长;进行了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晶体生长;开展了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离体细胞和细胞组织的空间环境效应实验等。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美国一家报纸发表评论说,随着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二号飞船,“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离上天的日子更近了。”
神舟三号、四号:百折不挠
神舟三号飞船在产品进场的第4天,出现了飞船穿舱插座信号有一个点不导通的问题。决策者们毅然决定:进度服从质量,推迟发射!
当飞船船舱内3000多个接点个个导通之后,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2002年4月1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返回,飞行6天零18小时/108圈。
搭载物品:处于休眠状态的乌鸡蛋;进行空间试验的有效载荷公用设备十项,四十四件之多,包括:卷云探测仪、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地球辐射收支仪、太阳紫外线光谱监视仪器、太阳常数监测器、大气密度探测器、大气成分探测器、飞船轨道舱窗口组件、细胞生物反应器、多任务位空间晶体生长炉、空间蛋白质结晶装置、固体径迹探测器、微重力测量仪、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据介绍,微重力测量仪、返回舱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是第三次参加飞船试验;空间蛋白质结晶装置、多任务位空间晶体生长炉和轨道舱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是第二次参加飞船试验;其余设备均是首次在太空作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工作正常,预定试验目标全部达到,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9个月后的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2003年1月5日19时16分,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安全返回。突破了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108圈。
搭载物品:除了大气成分探测器等19件设备已经参加过此前的飞行试验外,其他的空间细胞电融合仪等33件科研设备都将是首次“上天”。一场筹备了10年之久的两对“细胞太空婚礼”也将在飞船上举行,一对动物细胞“新人”是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另一对是植物细胞“新人”——黄花烟草原生质体和革新一号烟草原生质体。专家介绍说,在微重力条件下,细胞在融合液中的重力沉降现象将消失,更有利于细胞间进行配对与融合这些“亲热举动”,此项研究将为空间制药探索新方法。
前所未有的持续低温天气:-28℃,比发射《大纲》规定的最低发射温度-20℃足足低了8℃!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就是由于一个O形橡胶密封圈因低温变形失效而导致的!
经过充分的试验数据论证和气象会商,专家们优选了一个较好的窗口,并调整了发射程序。低温严寒下,参试人员用149件保暖物品,严严实实地将火箭关键部位包裹起来,同时不断地吹送热风,直到临近发射前15分钟,才把这些保暖物品撤下来。
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预示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
神舟五号:神州圆梦
历史将铭记那一刻:2003年10月15日9时正,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10月16日6时28分,在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地区安全返回,着陆点与预测仅相差4.8公里。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4圈。
搭载物品:除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旗、一面联合国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
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这一刻,距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发射3年零329天,距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仅11年零25天。
在发射载人飞船之前,前苏联进行了5次不载人的飞船升空试验,美国进行了8次不载人的飞船发射试验。中国的神舟号飞船在进行了4次飞行试验后,就成功地把人送上了太空。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和着陆,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不过,在神舟五号飞船进场前进行最后一轮地面试验时却发现,返回舱坐椅缓冲机构不能完全满足缓冲发动机的备份的要求……70天以后,科技人员攻克了这一按正常速度需半年才能解决的问题。
“我们用了10年时间,完成了一个伟大的历史任务。这是中国航天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中国为和平利用空间做出的重大贡献。”原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说。
第2个回答  2007-03-08
宇宙飞船:用运载火箭把飞船送入地球卫星轨道,在轨道上运行,然后再进入大气层重返地面。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是由原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于1961年4月12日驾驶上天的。
第3个回答  2007-03-14
自己看!!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41288.htm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