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出自——唐代惠能《菩提偈》

意思是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原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译文: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只要性空,哪会有什么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惠能(638—713)唐代高僧。俗姓卢氏,三岁丧父,家境艰贫,稍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

二十四岁时辞母出家,往蕲州黄梅东山参拜五祖弘忍大师。初为行者,随众劳役,踏碓舂米。后因书写了得法诗偈而备受弘忍赏识,嘱付衣法,成为禅宗六祖

。因当时佛教内部争夺宗祖地位的竞争十分激烈,惠能多次遇险,最后藏迹于猎人群伍之中,隐居十五年。弘忍入灭之后,惠能才开始传法受戒。

此后演化佛法三十余年,弘法度众无数。武则天、唐中宗闻其名声,多次敕书征召入京,他皆以老病相辞,竟不奉诏。七十六岁时赴新州入灭。其思想核心有二,一是自有佛性说,一是顿悟成佛说。在世界佛教史上,他是一个把中西佛教思想融合贯通的思想家。

六祖圆寂于公元713 年夏天,当时正值南方炎热潮湿天气,他的肉身未经任何防腐处理,一直保留至今,将近130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腐烂。

抗日时期日本军人进驻到南华寺,不相信他的神奇,将六祖的尸身从后面剖开一处,发现五脏六腑都完好无损,才相信佛法无边,将身体重新安好,顶礼而退。现在六祖肉身完好的放在广东韶关南华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慧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6-1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
一日,五祖弘忍(601~674 )要考众弟子,看他们证悟证到什么等级了,就让大家每人各写一偈。
然后 大家把自己的作业念出来,当大弟子神秀(606~706)把自己的偈念出来后,大家都齐声说好。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若尘埃。”
是说自己身正言明,勤修佛法,处处检点,远离世俗。
当时厨房有一火头,不识一字,又刚进寺不到半年,资质太浅,连进正殿听师父讲经的资格也没有,就是这么一个南蛮和尚,听了神秀的偈,自己不会写,便请人用炭在外面的白墙上也提了一首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
是说:“菩提”是智慧,哪有什么“树”,开悟是明白,哪来什么“台”,“佛性”原本就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善不恶,不增不减,哪能若得什么尘埃?
点评: 神秀还没有脱离“物质”层面,而慧能(638~731 )的灵性智慧已超越唯物,达到空明 大彻大悟的等级。了然“一切为心造”的真谛。所以慧能六个月“毕业”修成正果,继承了衣钵,留有《六祖坛经》。
而神秀修了三十年只得到浮世虚华的德高望重、声誉、名利和地位而已。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6-11
这是神秀偈的对句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出自少林六祖慧能偈语。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意思 心中无杂念就不会被玷污
第3个回答  2015-06-11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是禅宗六祖慧能所作之谒。翻译如下: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第4个回答  2015-06-11
这意味着,没有原来的菩提树,明亮的镜子也没有台湾。没有一件事一直没有什么会在被感染的灰尘,一切都是空的,不要太沉迷于做他们不拥有自己的幸福是喜欢的东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