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作者介绍

如题所述

  归有光(1506~1571年)。明代散文家、文学家、古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自号项脊生,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其文被称作“明文第一”,有“今之欧阳修”的赞誉,世称“震川先生”。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后徙居嘉定(今上海嘉定)。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卒年六十六岁。文学上,归有光以散文创作为主,其散文继承欧阳修、曾巩的文风,文风朴实自然,浑然天成,无故意雕凿痕,感情真挚,选材上多着眼于家庭琐事,以此表达母子,夫妻,兄弟等之间的深情,文笔清淡朴素,自然亲切,感情真挚深沉,细节生动传情。
  归有光生平坎坷,历经幼年丧母、科场八次落第、青年丧妻、家道衰落和叔伯不睦的挫折,但这些都不妨碍他不事雕琢取自天然的散文风格的形成,不妨碍他被人们称为“今之欧阳修”,成为明代伟大的散文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29
项脊轩志作者:
归有光
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汉族,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明代官员、散文家,著名古文家。
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归有光六十岁时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故称“归太仆”,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1571年)病逝,年六十六 。
归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第2个回答  2016-11-02
《项脊轩志》作者归有光
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汉族,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明代官员、散文家,著名古文家。
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归有光六十岁时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故称“归太仆”,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1571年)病逝,年六十六[1] 。
归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本 名 归有光
别 称 归震川、归太仆
字 号 字熙甫,又字开甫 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
所处时代 明朝
民族族群 明人
出生地 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宣化里
出生时间 1507年1月6日
去世时间 1571年2月7日
主要作品
《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
主要成就
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
官 职
南京太仆寺丞
地 位
“嘉靖三大家”之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