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施工现场生产区,活区,办公区应分开设置,距离集中爆破区应不小于500m

如题所述

距离爆破区的安全距离是根据各类建(构)筑物的安全振动速度和允许炸药量确定。一般爆破的安全距离是200-300米,集中爆破区的炸药量大,所以需要的安全距离更大,大概要500米。

具体计算方式如下:

安全振动速度是被保护对象受到该速度90%~95%的爆破地震作用不产生任何破坏的振动速度峰值。满足安全振动速度要求的炸药量是允许炸药量。

中国建(构)筑物的安全振动速度是:民居土窑洞、土坯房、毛石房屋1cm/s,一般砖房、非抗震大型砌块建筑物2~3cm/s,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5cm/s,水工隧洞10cm/s,交通隧洞15cm/s,矿山围岩不稳定但有良好支护的巷道10cm/s。

根据安全振动速度,按下式计算安全距离:

式中R为安全距离,m;Q为允许最大段药量,kg;v为安全振动速度,cm/s;K和α分别为系数和指数,爆破安全距离由测震数据回归分析求得。

扩展资料:

爆破的原理:

爆破这种快速现象有明确的发展过程。最简单的是单个集中药包的土石抛掷爆破,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应力波扩展阶段、鼓包运动阶段和抛掷回落阶段。

应力波扩展阶段 在高压爆炸产物的作用下,介质受到压缩,在其中产生向外传播的应力波。同时,药室中爆炸气体向四周膨胀,形成爆炸空腔。空腔周围的介质在强高压的作用下被压实或破碎,进而形成裂缝。介质的压实或破碎程度随距离的增大而减轻。

应力波在传播过程中逐渐衰减,爆炸空腔中爆炸气体压力随爆炸空腔的增大也逐渐降低。应力波传到一定距离时就变成一般的塑性波,即介质只发生塑性变形,一般不再发生断裂破坏。

应力波进一步衰变成弹性波,相应区域内的介质只发生弹性变形。从爆心起直到这个区域,称为爆破作用范围,再往外是爆破引起的地震作用范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爆破百度百科-爆破距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