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差异 哪种比较好及理由

如题所述

个人感觉:中美两国的教育各有优弊,中国教育虽然比较传统但是孩子能懂得忠孝礼仪,美国教育虽然能孩子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但是亲子关系不比中国,文化底蕴和沉淀也不比中国,独立人格更易引发犯罪。

由于中美两国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模式,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导致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家庭教育目的的不同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家庭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家庭教育实践活
动的归宿。它制约着家庭教育活动的方向,一切家庭教育活动都是实现家庭教育目的的过程。
在我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指把孩子培养成人才,将来有出息,过上稳定、舒适的生活。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的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则很少考虑。结果,即使学业成绩再好,将来也很难立足社会,甚至还会与父母的期望相反。
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适应性强和具有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这个目标与中国的家庭教育目标比起来,是不高的。社会人的目标不是让人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一个现实的,易把握的要求。
(二)家庭教育内容的不同
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论述培养绅士的家庭教育时,提出并论述了家庭保健、家庭道德教育和家庭智育。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对于儿童的家庭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家庭劳动教育等方面的任务和内容,作了详细地阐述。可见家庭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和教育内容是多方面的。有什么样的教育目的,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内容。
中国的家庭教育内涵分为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但往往当孩子进入学龄期就开始将智育放在首要位置。在体育上,中国的家长更喜欢防御性的、静态的、被动的保护方式。如:保证孩子生长发育的各种营养品,保护孩子安全,注意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在智育上,向孩子传授知识、技能,为孩子购买各种知识性、趣味性的读物、训练孩子读、写、算的能力,为步入学校教育打下基础。在美育上,越来越多的父母,认识到特长的重要性。因而盲目的培养孩子的特殊艺术才能。如送孩子去绘画班、舞蹈班学习、聘家教等,从而导致孩子学这学那,最后失去了学习艺术的兴趣。相对中国的家庭教育内容,美国的家庭教育内容比较丰富、科学。
美国的家庭教育内容注重孩子在体力、认知、语言、社会性、情感上的和谐发展。美国人有这样一个信念:成功靠努力争取,而不是靠继承。美国人崇尚个人奋斗,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获得成功。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渗透出美国家庭教育的点滴。在促进体力的增强上,重视幼儿的户外活动、体育锻炼。如在院子里荡秋千,野外远足等活动;在认知的发展上,家长注意开拓孩子的文化,审美视野,孩子的学习兴趣,尊重儿童自己的选择;在社会性的培养上,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要求孩子学会具有与同伴合作、分享、互动的行为;在情感的陶冶上,指导孩子欣赏音乐、美术、舞蹈的美,带孩子到美术馆、博物馆看各种展品,鼓励孩子亲身接触、体验大自然的奥秘。
(三)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
家庭教育方式是父母完成教育内容的具体措施和手段。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和文化传统紧密相联。
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表现在生活上的包办、代替。社会上过分保护,不少家长怕孩子吃亏或学坏,于是就限制孩子与外界接触。经济上对孩子放任,不少家长对孩子总是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这无形中助长了孩子们奢华浪费的习惯。与生活、经济、社交上的纵容相比,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却非常高。当孩子出生后就以天才的标准来要求、教育孩子。
美国家长从锻炼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角度出发,对孩子采取放手不放任的方法进行教育,主张开放式教育。重视实际锻炼,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孩子,而不是说教。美国父母更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人权,把孩子当作是一个独立、平等的家庭成员相待。
(四)家庭教育的结果不同
由于教育目的和教育方式的不同,其教育结果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中国家长包揽一切,孩子形成了依赖性的思维定势、不会自己做决定、遇事不果敢、缺乏兴趣、不愿尝试、适应性较差。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人际关系较差,怕苦怕累,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缺乏社会责任感。美国孩子从小就表现出很强的自立能力,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孩子都靠自己挣的钱来读书,美国孩子还对社会表现出很强的适应能力,他们更能吃苦,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积极乐观,求知欲强,敢于冒险,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1-25
中国家庭(大多数):孩子都是含在嘴里的,生怕一个不留神就被人欺负或是咋地,小孩缺少独立性
美国家庭:孩子从小自主独立,很小就一个人睡一个房间,自己动手能力较强,但是也容易让小孩子走错道路

要说两方面哪个更好,那是无法判断的,要看孩子的个性如何了,个性从小要强,那么就按美国的方式来,如果性格较软,那只能按中国来,然后慢慢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