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人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如题所述

古人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原因人人都有一颗造福百姓,救济天下的心。“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出自宋代吴曾的《能改斋温漫录》卷十三《文正公愿为良医》篇。它本意是指的北宋政治家以及文学家范仲淹的故事,造福百姓,为国为民是每个人都有的心愿,但想要真正的做到却是难上加难。一个有才能的人,当然是希望帮助明君王治理国家和造福世界。即使还有一个人没有得到好处,那也会是这位辅佐君王之人的失职和遗憾,要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所有的人,只有宰相才能做到,但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当上宰相,不能当宰相,当一名名医无疑也是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他也可以救济苍生,造福百姓。

在古代,读书是一件异常难得得事,不像今天这么容易获得。所以有读书机会尤其是穷苦人家都会非常珍惜。读书人处于社会的高端,胸怀与见识自然会比较开阔。同时社会也会对读书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他们能胸怀天下,利泽天下。

良相、良医都是为了救济苍生,造福天下,不仅体现子古代读书人的胸怀,更折射的是社会对读书人的要求!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能达到这种境界,营营苟苟,自私自利之辈定不在少数。只是经过历史的沉淀,留给今天世人的多为这些充满正能量的文字了。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古代许多人的励志名言,它是历史的名言。造福国家,造福百姓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梦想,每个人应该从小就有着想做宰相的梦想,即便不能实现,但也不能够忘却梦想做宰相的初心,即便是宰相做不了,那良医也要选择做,毕竟他们都是为民造福的职业,唯有如此的信念,才会有着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03
古人参加科举,为的是走上仕途,但是能当官的人少之又少,能当上丞相的更是万里挑一,而读书人在仕途无望就只能换一条路养家糊口,这时,成为一名医生就是最好的选择,所以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第2个回答  2020-04-03
因为古代的读书人他们要么是想治国平天下,为天下黎民和江山社稷做些贡献,如果不能达成心,愿意悬壶济世,拯救天下苍生的性命。
第3个回答  2020-04-03
在古代学医术的人,有很多都是没有考上功名的,他们大多都学识渊博,但有的却难以施展抱负。古代的医生职业很受人尊崇,与科举有着某种共通之处,也就有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
第4个回答  2020-04-03
这应该是那些胸怀大志的人无奈之下说的话吧,感觉跟鲁迅先生的弃笔从戎有些相似,不能报效祖国就护一方人的身体健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