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来了》中的“我”是谁

如题所述

那个神秘的“我”自始至终都未正儿八经地在镜头前露过正脸,但他却贯穿于影片的始终,存在感极强。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男女主角正在炕头上滚床单,突然传来一阵奇怪的敲门声,于是出现了一番奇怪的对话。

马大三问那人是谁,连问了两声,收到的回答皆是一个“我”字。

“我”是谁?

马大三好奇地打开了房门,但还没等他看清楚门外那神秘人的脸,一管乌黑的枪口便抵住了他的额头。

那人叫他护着眼,他急忙照办。随后一个大麻袋丢进了他的屋里,那人说让他先帮忙审审,他三十晚上过来取人。他又照办了。

于是我们知道了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年三十,农历新年。

打开袋子,马大三愣住了,里头竟然装着俩大活人。他自个儿拿不定主意,连夜跑到他的五舅姥爷家里,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五舅老爷是村里的主心骨,大家都听他的。村民们商量后决定先审审那俩人,一个翻译官,一个日本兵,五舅老爷还做了详尽的笔录。

审问结束时,马大三特意提醒五舅老爷:

无奈那俩人一问三不知,那神秘人的身份成了个谜。

村民们本以为三十一过大就就都平安了,不想事情并没有这么快结束,说好取人的“我”迟迟不来,麻袋里的俘虏成了两个烫手的山芋。

杀了吧不行,那就先养着吧。善良的马大三下不了狠手,他把两个俘虏藏进了长城里,每天定时去送饭,不想这一养就是大半年。

在这期间,马大三没忘记那个“我”,那个给他留下了阴影的“我”,他还一直在等那人再次出现,以至于一个敲门声就足以令他神经绷紧。

他紧张兮兮地打开门,然而来人并不是“我”。

他惶惶不安地吐露心声:

接下来,便是悲剧的开始。

天真的村民并没有意识到灾难的降临,他们友善地护送两个俘虏返回了宪兵队。

于是,一场大屠杀开始了。

值得注意的是,那时日本人早已战败,密苏里号上的签字仪式都举行了,向全世界广而告之。

马大三最后是死在那个他养了大半年的日本兵手里的。

他的那一瞬间,世界没了声音,画面却有了颜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7

没有具体所指,可以理解为一名革命同志。

剧情简介——

抗日战争末期,故事发生在河北山海关附近的一座名为挂甲台的偏僻小村。一天夜里,有人把两个装着俘虏的麻袋押送进了村民马大三的家里,其中一个是日本兵,另一个是翻译官。本来答应好了八天以后来取人,结果此后再就也没有音讯。

当欢庆进行到一半,酒冢突然向部下宣告天皇已经向盟军投降、日本战败的消息,于是形势出现突变,日军开始杀戮无辜民众,整个村落化成屠场,又纵火将这一山村化为灰烬。在这场灭顶之灾中,马大三幸免于难。

不久,国民党军队接管了日军大部俘虏,花屋所在部队也在其中。一个雨天,马大三假扮成烟贩,手持利斧冲进日军俘虏营,见人就砍,鬼子死伤数人。而他最终被国民党士兵所擒,被判处死刑。执行死刑的正是那个与他们曾经朝夕相处的花屋小三郎。 

扩展资料

角色介绍——

马大三

马大三在片中是一个善良的中国农民,有人把装着日本兵的麻袋扔到他家里,村民抽签,马大三抽到,由马大三来杀死日本兵,但他却把日本兵藏到长城。最后村民把日本兵送回,却招来杀身之祸,马大三也被他救的日本兵砍下头颅。

鱼儿

村里的寡妇,典型的农村妇女。因和马大三相好而怀了孕。她帮着马大三一起对日本兵进行了长达半年的照顾。

花屋小三郎

日本兵,被人用麻袋装着扔进了马大三的家中。起初他决意以死殉国,而同他一起被俘的翻译董汉臣却利用语言上的障碍为二人争取了求生的机会。后被村民送回日军。他随上司给村民送来几袋粮食,而后趁村民不备血腥屠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8-21

吴队长。

《鬼子来了》(Devils on the Doorstep)是一部由华亿影视娱乐有限公司和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联合出品的喜剧战争剧情片。

影片由姜文执导,姜文、姜鸿波、香川照之等主演。影片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个村子的农民看管照顾日本俘虏却招来日本军队屠杀的故事。影片于2000年5月上映。

影片评价

没有一丝一毫相似于来自于中国的任何一种创作特点,它是一部迎刃而上的电影。

与他的同胞张艺谋和陈凯歌相比,他的风格更接近费里尼和库斯图里卡,一部推陈出新的电影杰作标志了一位才艺非凡的电影人横空出世。《阳光灿烂的日子》将姜文的少年回忆留驻在胶片之上,《鬼子来了》则进一步确立了姜文在当代中国影坛的独特地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06-03
是国民党,《鬼子来了》中有两次驳壳枪的特写一次是“我”枪顶马三,另一次是国民党进城处决翻译官董汉臣;导演用特写的方式暗示了“我”的真实身份。

而且翻译官自己就有台词说已经被“八队长”抓了好几回,后来都放了,抓了必放,需要再抓,勤抓勤放是我党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力量统一战线的实际战术。国民党特务机构,眼睁睁的看着八路抓翻译官“谈话”,为共、党日后接收日军军用物资打下了坚实基础。

首先《鬼》与原著小说尤凤伟《生存》的历史角度完全不同,只是借了尤凤伟《生存》这个场景外壳,姜文的着眼点是“日俘军事物资”争夺接收,尤凤伟的着眼点仅仅是农村缺粮饥荒,尤凤伟的历史观不如姜文长远,根本就没有体现为何在抗战后期“三光政策”中的“良民”没有粮食吃。大皇军禁止“私藏白面”“私藏粮食”,才是挂甲村缺衣少粮的真正根源!而小说《生存》根本没有体现皇军政策的罪恶性,这是典型的小农思想的愚昧与短浅!

其次,需要补充的是日军投降前,国、共“日俘军事物资”争夺暗战的背景,有兴趣的同志们可以找《侵华日俘大遣返》来看。只有在这个完整的历史背景下,才能串联起导演姜文拍《鬼子来了》的真实主题:没有共产党领导的百姓究竟是什么样子!
第4个回答  2017-08-26
毛瑟枪、五队长 这还不明显么? 搞敌后游击的GD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