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来了》 :那个“我”到底是谁?

如题所述

2000年5月21日,法国嘎纳,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颁给了一部中国电影——《鬼子来了》。

只是,这部电影从未在国内上映过。

导演姜文,同时也是主演之一,这是他完成于1999年的作品,直到2002年4月27日,才正式在日本公映,并获得日本“每日电影奖”评奖的最佳外语片大奖。

关于此片,争议颇大,我并非专业的影评人,此文纯属个人观后感,所谓看部电影写篇文,算是练练笔吧。

电影是在一段标志性的配乐里开始的,关于这段配乐,目前可以找到的解释是 其 由崔健、刘星、李海鹰制作,其中经典的军乐来自日本海军的《军舰进行曲》,轻音乐则选用了刘星音乐专辑《一意孤行》中的许多音乐。bgm在全片出现过好几次,每一次都自有其深意。

影片的背景设置在抗战时期,地点是河北省一个叫挂甲台的小村落,主人公名叫马大三,是一个淳朴的中年农民。全片除了日语之外,就是方言,很是符合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给人一种纪录片的感觉。

电影是用黑白胶片拍摄的,这种黑白无情色的强烈对比让人不由地想到了《辛德勒的名单》。

电影从开始就给观众设置了一个悬念,那就是:

“我”是谁?谁是“我”?

那个神秘的“我”自始至终都未正儿八经地在镜头前露过正脸,但他却贯穿于影片的始终,存在感极强。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男女主角正在炕头上滚床单,突然传来一阵奇怪的敲门声,于是出现了一番奇怪的对话。

马大三问那人是谁,连问了两声,收到的回答皆是一个“我”字。

“我”是谁?

马大三好奇地打开了房门,但还没等他看清楚门外那神秘人的脸,一管乌黑的枪口便抵住了他的额头。

那人叫他护着眼,他急忙照办。随后一个大麻袋丢进了他的屋里,那人说让他先帮忙审审,他三十晚上过来取人。他又照办了。

于是我们知道了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年三十,农历新年。

打开袋子,马大三愣住了,里头竟然装着俩大活人。他自个儿拿不定主意,连夜跑到他的五舅姥爷家里,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五舅老爷是村里的主心骨,大家都听他的。村民们商量后决定先审审那俩人,一个翻译官,一个日本兵,五舅老爷还做了详尽的笔录。

审问结束时,马大三特意提醒五舅老爷:

无奈那俩人一问三不知,那神秘人的身份便成了个谜。

村民们本以为三十一过大就就都平安了,不想事情并没有这么快结束,说好取人的“我”迟迟不来,麻袋里的俘虏成了两个烫手的山芋。

杀了吧不行,那就先养着吧。善良的马大三下不了狠手,他把两个俘虏藏进了长城里,每天定时去送饭,不想这一养就是大半年。

在这期间,马大三没忘记那个“我”,那个给他留下了阴影的“我”,他还一直在等那人再次出现,以至于一个敲门声就足以令他神经绷紧。

他紧张兮兮地打开门,然而来人并不是“我”。

他惶惶不安地吐露心声:

接下来,便是悲剧的开始。

天真的村民并没有意识到灾难的降临,他们友善地护送两个俘虏返回了宪兵队。

于是,一场大屠杀开始了。

值得注意的是,那时日本人早已战败,密苏里号上的签字仪式都举行了,向全世界广而告之。

马大三最后是死在那个他养了大半年的日本兵手里的。

他的那一瞬间,世界没了声音,画面却有了颜色。

身后的看台上,是一群冷漠的看客,能想象得到他们的表情,都是一样的麻木。

实在讽刺。

马大三的头颅在地上滚了几圈后才停下来,他的眼珠又转了三圈,仿佛在想些什么。

他好像还笑了一下,只不过表情有些狰狞。

这是最后一个镜头,随后,日本海军的《军舰进行曲》响起,电影结束了。

然而,鬼子还没走。

那么,问题来了,那个神秘的“我”究竟是谁?

你问我啊,我也不知道。

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有很多,我想在这里摘选一段知乎答主孔鲤的评价作为结尾:

“七十年前的今天,日本投降了,日本鬼子走了,可我们心里的鬼子还在。”

“这部电影里的每个人,心里都有鬼子。”

注: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张一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