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后如何跳槽?

如题所述

1、 自身年龄。 已经35岁以上且非专业技能人才,建议慎重选择跳槽。年龄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该跳槽的最重要因素:如果已经35岁以上,也非专业技术人才,建议还是不要盲目跳槽为好。专业技术人才,比如科技工作者、工程师、医生、教师、律师等这些职业是有年龄红利存在的,伴随年龄的增长,他们跳槽的资本也在增强;如果不是专业技能人才,职业被替代性比较高,年龄优势已不再的情况下跳槽所面临的失败风险是很高的。 2、 经济状况。 一是考虑家庭可支配收入情况;二是考虑跳槽后预期收入有无比较优势。如房贷、车贷等家庭主要支出都是依赖现有的工资来偿还的,建议慎重考虑跳槽的事情,这时候最好求稳会比较妥当;另外,跳槽后预期收入情况相比是否很值得期待呢,如果差不多,跳槽的意义就不大。 3、 行业属性。 尽量避免跨行业,除非你是通用岗位,比如行政、人事,或者存在业务关联。通用岗位不用说,大家都明白。就说说业务关联是什么样的呢?讲个例子就明白了:比如做乘用汽车销售的改行去做挖机销售就不一定适合,虽然感觉上品类好像差不多,工作性质也都是直销形式,但是,乘用车面对的是家庭,挖机属于工程机械。如果是商用车销售去做挖机销售就是可以的,因为有业务关联,两者面向的客群是相关的。 4、 工作地点。 没成家工作地点可暂不考虑;已经成家要考虑工作地点是否同城的问题。没成家的那叫“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哈,成家了尤其是有孩子、老人在身边的就要慎重考虑异地工作的事了,因为这时候除了赚钱,还要考虑自己肩负的家庭责任。 5、 福利待遇。 要选择福利待遇更好的。除了直接福利待遇,还应考量隐性福利。“人往高处走”,既然是跳槽那肯定是选择福利待遇更好的啦,但是这里面需要提醒大家不以经济因素为唯一考量标准。比如,同样工资福利,一个996,一个855,后者就明显具备优势的,如果有孩子可以更好的被照顾;还有就是跳槽单位薪资比原来多500,但是没有社保,那就没啥意思了。所以,直接福利和隐性福利都要考虑好。 6、 发展空间。 在福利待遇好的基础上再考虑发展空间会更现实些。为什么这么说呢?我选择发展空间好些,先不赚钱不行吗?不建议这么考虑。过去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工作比较稳定,前几年用来学习,先不考虑钱的事。现在的就业环境不同了,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做法很可能导致面临35岁现象的时候,发展和财富都没有,那就尴尬了。现如今的职场人黄金十年做好财富积累十分重要,否则越往后职业压力会越大。 7、 适应程度。 对新环境提前做好了解,跳槽再后悔就得不偿失了。很多朋友跳槽就是头脑一热,看别人跳了,自己也跟着跳。结果呢,到了新的环境和岗位之后发现根本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回事,这时候才懂什么叫“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才明白原来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念旧了,想起了原单位的各种好处。可是,这还有意义吗。所以啊,就像找对象一样,选择最好的不如选择最合适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5-30
跳槽对于个人职业发展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三十岁左右的人来说。以下是一些跳槽的建议:

1. 全面评估自己:在决定跳槽之前,需要全面评估自己。包括评估技能、经验、专业知识、个人兴趣和目标,以便选择最适合的雇主和职业道路。

2. 寻找更好的机会:可以通过寻找更高薪、更具挑战性或更具有吸引力的职位来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力。也可以通过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来寻找新的机会。

3. 准备充分:在决定跳槽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可能包括更新简历、准备面试、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了解新公司的文化和工作方式等。

4. 寻找合适的雇主:如果已经决定跳槽,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雇主。这可能包括在选择新公司时考虑到职业发展、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因素。

5. 保持谨慎:跳槽可能带来的风险包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失去工作机会等。因此,在决定跳槽之前,需要保持谨慎,并在决定之后保持乐观。

6. 建立长期关系:在跳槽之后,建立长期关系也很重要。这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但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和社交圈可以在未来的工作中发挥作用。

35岁后想要跳槽,需要全面评估自己、寻找更好的机会、准备充分、寻找合适的雇主、保持谨慎和建立长期关系,这些才能让职业发展更加成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