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为什么自称朕呢,朕字到底有什么含义

如题所述

首先不是所有的帝王都自称为朕的,主要还是看朝代,在秦朝以前“朕”指的就是我的意思。后来秦始皇出来了将“朕”划分成帝王专用。
一、秦始皇的自称
其实将这个字纳为帝王的专用起初并不是秦始皇的意思,而是李斯建议的,取其“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
但是说是这么说,帝王们却很少用“朕”这个字来自称,因为这个字是属于比较书面化的字辰一般都是出现在官方文书上,才会使用。在日常的生活中这些帝王还是使用“我、吾、孤”等等。而我们所认为的,帝王天天就是一口一个朕的这样说话的那都是电视剧的误导。

二、朕字的由来
朕字他的甲骨文,偏旁左边的月,其实在甲骨文里更加像“舟”字,这是有来历的。
其原因是因为在古代的时候,由于当时的码头修建技术有所限制,导致当时的船根本没办法完全停靠在岸边,这时候就需要有能力的船夫手撑杆跳上船,然后搭起木板。也是由此衍生出来了这个字。所以在起初“朕”这个字最原始的意思就是能力超强的船夫,后来直接代表着能力超强的意思。在秦朝以前,无论尊卑皆可以自称为“朕”。而李斯之所以记忆秦始皇将这个字列为皇帝专有,也是因为这个字代表的是能力超强的意思。
三、其他的自称
朕其实并不是帝王自称的常用词,更多的用的是“寡人、孤”。
“寡人”他的意思指的是寡德之人,意志道德不够不足得不配位的人。这其实是古代君王的一种谦称。
例如秦末汉初项羽刘邦所分封的诸王以及后来的汉朝诸侯大都自称为寡人,还有北魏北周隋朝的帝王以及诸侯王称王的军阀首领,他们也多自称为寡人。“孤”最初指的就是父母亡故或者父母双亡的孩子,因为父母的离开,所以自己成为了孤儿,便自称为孤,后来突然这种乘法流行起来,后来的诸侯王本不管父母是否亡故,一律都自成为故,这种称呼叫法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很流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2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意为我。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屈原《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既灭六国,议君主称号,王绾、李斯等议:“天子自称曰‘朕’”。此后遂专为帝王自称。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但是,这里要做两点说明:

第一,“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先秦时代并不等于后世的“余”、“吾”、“我”之类的第一人称代词。正像顾颉刚、刘起纡两位先生在《〈尚书·汤誓〉校释译论》指出的那样:“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单数第一人称领格(所有格),即‘我的’。”如:《尚书·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泽的官员。”《大盂鼎》(金文):“勿废朕令”。意思是:“不要抛弃我的训令。”《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

或许有人说,《尚书·汤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会说话不算数”。许慎《说文·舟部》释“朕”:“我也”。这些不都证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后世的“余”、“吾”、“我”吗?我们认为,今本《尚书·汤誓》已非原汁,难免被后人掺假。秦火以后,仅凭西汉儒家学者伏生口授,打上汉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许慎是东汉人,他对先秦词义的理解就更难确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例如《后汉书·和殇帝纪》:“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追答

朕在先秦时期是第一人称所有格,即“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秦朝以后专作皇帝自称,商、周天子却多自称予一人。

根据汉许慎说文解字,朕小篆“月”字旁原作“舟”字旁,指木造船的两块木板间隙。以其极为细小譬喻寡德以自谦,类似寡人之义。

在先秦时,诸侯国君主一般自称“孤”、“不谷”、“寡人”,随着秦朝建立,秦王政创立皇帝尊号,规定“朕”专作皇帝自称。这个称谓从此一直流传至辛亥革命中国帝制终结。

「朕」一般只能用作皇帝的自称。例如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割据局面出现,曹操虽然也是魏的君主(魏王),但汉献帝仍然在位(汉朝名存实亡),掌握朝廷大权的魏王曹操也只自称“孤”或“本王”,没有自称“朕”,因为他没有称帝;而毫无实权的汉献帝却可自称“朕”,因为汉献帝是皇帝。

《史记·李斯列传》:初,赵高为郎中令,所杀及报私怨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毁恶之,乃说二世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

也有传闻说:“朕”通“政”。“政”乃秦王自称。后改为朕。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9-16
指代天子,专用自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