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 长江的水文水系特征

水文特征从径流量,水位变化(年际,季节),含沙量,有无结冰期,凌汛,流速几方面说
水系特征从长度,河道深浅,流域面积,河网的疏密,干支流的多少,水能资源来答

首先说说长江水文特征
1.汛期降雨和洪水

长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均可进入,为形成暴雨提供有利条件。长江降雨量丰沛,多年平均降雨量 1057毫米,有四个主要雨区:(1)武夷山雨区,年雨量为1640毫米,雨期最早,在3~6月。(2)南岭雨区,年雨量约1400毫米,雨期稍后,在 4~6月。(3)峨眉山雅安雨区,年雨量1000毫米,雨期在7~8月。(4)汉江雨区,雨期最迟,在8~9月,甚至延至10月,年雨量约1000毫米。在正常年份,长江流域的雨带从三、四月起,自东南向西北移动,中下游的雨季早于上游,江南早于江北。降雨量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中下游降雨多于上游。

长江是雨洪河流,洪水变化规律与暴雨大体相应,其入汛时间中下游早于上游,一般年份,鄱阳湖水系和洞庭湖湘江4~6月为主汛期,洞庭湖的资、沅、澧水则为 5~7月,上游各支流7~9月,如遇有秋汛,10月份也会发生大洪水。长江干流各控制站年最高水位和最大流量出现时间一般在6~9月,而以7~8月为最多。

长江的年径流量为8890亿立方米,其中上游来量占47%,洞庭湖占21%,鄱阳湖占17%。

长江干流寸滩至宜昌的三峡区间全长约660公里,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若不包括乌江,则区间面积为5.6万平方公里,长江三峡区间面积约占宜昌以上面积的5.6%,虽然这段面积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区间洪水常来势凶猛,对宜昌洪峰常起戴帽作用。例如,1982年宜昌最大洪峰52400cms, 而三峡区间产生的最大洪峰就为27900cms。造成区间洪水的暴雨移动方向,一般由四川的岷、沱、嘉陵江一带雨区中心向东偏南移动或自西向东移至三峡地区,亦有从四川东北和汉江上游一带的雨区中心南压至三峡地区,这与长江的流向相一致,而三峡暴雨往往又是两至三天,此即为造成三峡地区的洪水常常是叠加在长江上游洪水的涨水段或峰顶附近的主要原因。长江三峡区间是长江中下游暴雨的多发区,该区间的洪水预报对长江中下游的防汛调度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2.流域主要暴雨区和相关暴雨极值数据

长江流域最大24h暴雨,为江苏省如东县潮桥822mm,(1960年8月4日),最大三日暴雨湖北五峰县1076mm,1935年7月3日-5日。

3.干支流洪水特性

长江的大暴雨洪水可分为全流域性和局部区域性两种类型。前一种降雨范围广,历史长,上下游雨季重迭,且雨区移动方向大致与干流流向一致,干支流洪水发生严重遭遇,如1954年和1998年。后一种是干流某些河段和若干支流发生大强度大面积的暴雨所造成,如中游的1935年、1996年,上游的1981 年,汉江的1983年等。

长江洪水特性:

(1)洪水峰高量大、历时长。干流实测最大洪峰流量92600立方米每秒(1954年大通站),调查最大洪峰流量达110000立方米每秒(1860年,1870年枝城);主要支流如汗奖、嘉陵江实测最大流量都超过40000立方米每秒,调查最大洪峰流量超过50000立方米每秒。一次洪水过程历时长干流屏山、宜昌20-30天左右,汉口、大通站超过50天,各支流一次洪水过程一般在10天左右。由于峰高、历时长,洪水总量很大,如1954年汉口站最大60天洪量达3220亿立方米,大通站4210亿立方米,洪水峰量远大于其他河流。

汛期洪水组成(5月-10月),以大通为控制站,宜昌以上约占50%,中游占44%,下游不及5%;以汉口为控制站,宜昌以上占66%,洞庭湖水系占23.9%,汉江占7%,清江不到2%。

(2)洪水比较稳定,年际变化小。

(3)含沙量低,输沙量大。宜昌多年品均含沙量1.2Kg/m3,但水量大,多年平均年输沙量5.3亿吨;大通站多年平均含沙量0.157Kg/m3,多年平均输沙量4.7亿吨。

4.历史洪水描述、洪峰编号

(1)1998年洪水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了仅次于1954年的全流域性大洪水。其主要特点:(1)全流域型洪水继鄱阳湖水系五河、洞庭湖水系沅江、澧水和湘江大洪水后,长江上、中游干支流又相继发生了较大洪水,致使长江出现了继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型大洪水。(2)洪水次数多受降雨影响,鄱阳湖水系、洞庭湖水系先后多次发生洪水,长江上游接连出现八次洪峰。(3)洪水量级大今年长江洪水与1954年洪水相比,上游宜昌水文站7、8月份来水量均超过1954年,最大30天和60天洪量等于或大于1954年,频率约80~100年一遇;中游洪量仅次于1954年,如不考虑洪水还原,汉口7、8月份来水量、最大30天和60天洪量均大于1954年洪水;下游大通略小于1954年。(4)洪峰水位高长江干流沙市~螺山、武穴~九江共359公里河段以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多次超过历史最高记录,超过幅度达0.55~1.25米,沙市曾三次超过历史最高水位,水位分别达44.95米、44.84米和45.22米,最高洪峰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55米。(5)洪水持续时间长从6月中旬起,长江干支流水位先后超警。今年长江干流沙市、监利、螺山、汉口、九江水位超过警戒水位的时间分别长达57天、82天、81天、84天和94天,监利~螺山、武穴~九江河段超过历史最高水位的时间长达40多天。(6)洪水发生早、来势猛汛前,1~3月份长江中下游干流及洞庭湖湘江和鄱阳湖赣江多次出现历史同期最高水位。汛期,长江中下游干流主要控制站自6月24日起相继超过警戒水位,长江上游7月初即出现第一次洪峰,比正常年份提前约半个月。7月4日,监利、武穴和九江河段即突破历史最高水位。

(2)1954年洪水

在全流域普降大雨的情况下,鄱阳湖水系的赣江等和在6月初和7月初都发生了较大洪水。洞庭湖水系,沅将于5月下旬、6月下旬、7月中旬和7月下旬连续发生较大洪水,桃源站分别达到19200立方米每秒(5月26日)、17800立方米每秒(6月27日)、17800立方米每秒(7月16日)和23000立方米每秒(7月31日);湘江也于6月初、6月中旬和6月底连续发生大水,其中6月30日湘潭站最大洪峰流量达 18300立方米每秒,接近实测最大洪水;澧水、资水也都出现了较大洪水。汉江也在7月下旬和8月上旬发生了中等偏大洪水,汉口以下至湖口区间支流最大入江水量达13582立方米每秒。在上述情况下,江湖水位迅速上涨,汉口站6月25日超过警戒水位(26.30米),7月18日突破1931年最高水位 28.28米。在下游全面高水位的情况下,6月25日至9月6日上游宜昌站先后出现4次流量大于500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8月7日最大洪峰流量达 66800立方米每秒,枝城站洪峰流量达71900立方米每秒。荆江分洪区3次分洪和多处扒口、溃口分洪,总分洪量达到1023亿立方米的情况下,沙市水位达到44.67米,城陵矶水位达到33.95米,汉口水位达到29.73米(最大洪峰流量实测为76100立方米每秒),城陵矶水位达到33.95米,都突破了历史纪录。还原计算为城陵矶站最大流量为108900立方米每秒,汉口站为114183立方米每秒。

(3)洪峰编号原则

1)编号范围:暂限于长江宜昌-大通江段干流洪水。

2)编号标准:在上述范围内,宜昌出现5万立方米每秒以上流量或主要控制站洪峰水位超过警戒水位以上方纳入编号,否则不纳入编号序列;

3)在上述范围和标准下,以实测洪峰出现的时间序号进行编号;

4)在下游江段出现的编号洪峰是上游江段编号洪峰向下传播的结果时,沿用上游洪峰编号,否则下游江段洪峰另行编号。

其中第4)项原则的含义是:当上游洪峰下传时发生合并,则听其自然,称谓为某号洪峰在某江段并入某号洪峰,当出现上游洪峰下传单峰变数峰时,如果在下游江段均符合编号标准时,应允许在下游江段按时间顺序插入新编号。

黄河的水文特征
上游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上游。上游河段全长3472千米,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千米,流域面积占全黄河总量的51.3%。上游河段总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为10‰;河段汇入的较大支流(流域面积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条,径流量占全河的54%;上游河段年来沙量只占全河年来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黄河的清水来源。上游河道受阿尼玛卿山、西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弯曲。黄河上游根据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为河源段、峡谷段和冲积平原三部分。

从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贵德龙羊峡以上部分为河源段。河源段从卡日曲始,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玛多,绕过阿尼玛卿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该段河流大部分流经于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回,两岸多为湖泊、沼泽、草滩,水质较清,水流稳定,产水量大。河段内有扎陵湖、鄂陵湖,两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别为47亿立方米和108亿立方米,为中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玛多至甘肃玛曲区间,黄河流经巴颜喀拉山与阿尼玛卿山之间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宽阔,间或有几段峡谷。甘肃玛曲至青海贵德龙羊峡区间,黄河流经高山峡谷,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发源于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该段内汇入黄河。

从青海龙羊峡到宁夏青铜峡部分为峡谷段。该段河道流经山地丘陵,因岩石性质的不同,形成峡谷和宽谷相间的形势:在坚硬的片麻岩、花岗岩及南山系变质岩地段形成峡谷,在疏松的砂页岩、红色岩系地段形成宽谷。该段有龙羊峡、积石峡、刘家峡、八盘峡、青铜峡等20个峡谷,峡谷两岸均为悬崖峭壁,河床狭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该段贵德至兰州间,是黄河三个支流集中区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汇入,使黄河水量大增。龙羊峡至宁夏下河沿的干流河段是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也是中国重点开发建设的水电基地之一。

从宁夏青铜峡至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部分为冲积平原段。黄河出青铜峡后,沿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北边界向东北方向流动,然后向东直抵河口镇。沿河所经区域大部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无支流注入,干流河床平缓,水流缓慢,两岸有大片冲积平原,即著名的银川平原与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灾害。河套平原西起宁夏下河沿,东至内蒙古河口镇,长达900千米,宽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黄灌区,灌溉历史悠久,自古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

中游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中游,河长1206千米,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45.7%;中游河段总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内汇入较大支流30条;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占全黄河沙量的92%,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河口镇至禹门口是黄河干流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晋陕峡谷,河段内支流绝大部分流经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全河多年年均输沙量16亿吨中有9亿吨来源于此区间;该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资源丰富,是黄河第二大水电基地;峡谷下段有著名的壶口瀑布,深槽宽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约18米,气势宏伟壮观。

禹门口至三门峡区间,黄河流经汾渭平原,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河段两岸为渭北及晋南黄土台塬,是陕晋两省的重要农业区。该河段接纳了汾河、洛河、泾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黄河下游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多年年均来沙量5.5亿吨。该河段在禹门口至潼关(即黄河小北干流)的132.5千米河道,冲淤变化剧烈,河道左右摆动很不稳定。该河段在潼关附近受山岭约束,河谷骤然缩窄,形成宽仅1000余米的天然卡口,潼关河床的高低与黄河小北干流、渭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有密切关系,故此有“潼关高程”这一水文术语。

三门峡至桃花峪区间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为两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于中条山、崤山之间,为黄河干流上的最后一段峡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渐宽,是黄河由山区进入平原的过渡地段。

下游

河南郑州桃花峪以下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下游,河长786千米,流域面积仅2.3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3%;下游河段总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3.5%。由于黄河泥沙量大,下游河段长期淤积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河”,黄河约束在大堤内成为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除大汶河由东平湖汇入外,本河段无较大支流汇入。

下游河段除南岸东平湖至济南间为低山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挡水,堤防总长1400余千米。历史上,下游河段决口泛滥频繁,给中华民族来了沉重的灾难。由于黄河下游由西南向东北流动,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结冰,从而形成凌汛。凌汛易于导致冰坝堵塞,造成堤防决溢,威胁也很严重。

下游河段利津以下为黄河河口段。黄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积,不断延伸摆动。目前黄河的入海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交汇处,是1976年人工改道后经清水沟淤积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间,黄河输送至河口地区的泥沙平均约为10亿吨/年,每年平均净造陆地25至30平方公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10-13
长江水文特征:河流夏季水位高、水量大,冬季形成枯水期;河流含沙量较小;冬季无结冰期;中上游流速较快,下游流速较慢。
长江水系特征:河流长度大,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大致在干流两岸呈对称分布,河网密度大;水能丰富。
黄河水文特征:河流夏季水位高、水量大,冬季形成枯水期;河流含沙量大;冬季有结冰期,部分河段有凌汛;中上游流速较快,下游流速较慢。
黄河水系特征:河流长度较大,是我国第二长的河流;流域面积较小;支流较少,下游几乎无支流,河网密度小;水能丰富。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