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握运动量?

如题所述

适宜运动量的掌握,对提高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效果有重要意义。为此在体育锻炼时应把握好锻炼的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

1.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和负荷阈

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称为运动强度。在一些周期性动作为主的项目(如跑、游泳)中,往往以跑速、游速(每秒钟跑或游多少米)来表示强度。在一些非周期性练习(如举重)中往往用负荷的重量(如负重或举起多少千克)或单位时间内完成同一负荷的次数来表示强度。

负荷阈是指在体育锻炼中生理负荷适宜的低限到高限间的范围。生理负荷量指进行身体锻炼所承受的强度、数量、持续时间和密度等因素对人体的作用,因各人体质强弱不同而有显著差别。生理负荷量大小直接关系到锻炼的实际效果,如受到强的刺激,超过机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量,人体就不能产生良好的适应,甚至可能影响身体健康;但负荷刺激过小,达不到生理负荷的最低限度,锻炼效果也不明显。只有在适宜的生理负荷范围内的良性刺激,才能加快机能的适应过程,收到逐渐增强体质的效果。那么怎样控制锻炼时的运动强度呢?下面介绍常用的两种方法:

(1)测定10秒钟脉搏来控制运动强度。动脉随着心脏的舒缩而发生有规律的搏动,称为脉搏。正常情况下,脉搏频率和心跳频率是一致的,因此,在运动中常用测量脉搏来代替心率。运动强度越大,脉搏越快;运动强度小,脉搏就慢。脉搏测定方法是用手指触摸颈动脉或桡动脉,一般是测定10秒钟的脉搏数来作为衡量与控制运动强度的指标。通常认为,测定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的10秒钟脉搏在30~35次,属于大强度运动;脉搏在25~28次,属中等强度运动,这一负荷对心肺功能有明显增进作用;如在20次以下,属于小强度运动,则认为负荷过小,不能产生增进各器官功能的作用。因此,一般认为体育锻炼中10秒钟的脉率在25~28次为适宜的运动强度。

(2)测定1分钟心率来控制运动强度。国外不少学者认为,在健身跑中用心率来控制运动强度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并提出不少计算公式。如西德的克莱斯提出耐力负荷强度公式为:(本人最高心率-运动前安静时心率)÷2+运动前心率;芬兰的卡沃宁提出的公式为:安静时心率+\[(220-年龄)-安静时心率\]×60%。本人最高的心率可用220减年龄来计算。一般先测定本人安静时每分钟心率,然后推算本人的最高心率,代入上述公式,计算本人在健身跑时的心率来控制运动强度。

青少年在锻炼时心率应控制在120~160次/分为宜,它有利于增进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如果心率大于160次/分或心率小于120次/分,则认为在健身跑中的负荷量过大或过小,都达不到锻炼健身的目的。

例如,某一青少年16岁,安静时每分钟心率75次,最高心率为220减去年龄16岁为204次,代入克莱斯公式计算,即(204-75)÷2+75=139.5次/分。在健身跑时心率应控制在每分钟139次左右为宜,保持这一心率的时间应在5~10分钟,能取得较好的健身效果。

2.健身锻炼的运动持续时间

每次的持续时间对锻炼效果有明显的影响。一般说来,耐力练习产生效果的时间,应是呼吸和循环系统功能的适应过程所需的时间。因此,运动持续时间不应少于5分钟,健身跑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5~30分钟为好。如是强度低的运动,持续时间可延长;如是运动强度大的活动,运动持续时间可缩短。

人体有氧耐力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氧运输系统功能,而发展有氧耐力的方法,通常采用强度较低,持续时间较长的持续匀速跑、变速跑和长段落的间歇跑练习。青少年在健身跑锻炼中,一般采用匀速低强度持续性练习为宜。

3.健身锻炼的周次数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每天应有不少于1小时的锻炼时间。青少年学生,要积极上好体育课并参加早操、课间操和下午课外活动等。在体育锻炼时,每周锻炼的次数应根据年龄和运动量大小而定。一般认为,12~15岁,每周锻炼2~3次;16~18岁,每周锻炼3~4次。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应与体育课错开,可与下午课外活动结合起来进行,但要避免一日内的运动量过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