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梨膏糖的人是谁

急急急急急急急

  唐初的政治家魏征.
  上海老城隍庙产销的梨膏糖,最早在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有本邦、苏邦、杭邦、杨邦之分,旧社会卖梨膏糖叫做“三分卖糖,七分卖唱”,为了让人们知道梨膏糖所用草药的功效,卖梨膏糖的人还编了一首歌,“一包冰屑吊梨膏,二用药味重香料,三(山)楂麦芽能消食,四君子打小囡痨,五和肉桂都用到,六用人参三七草,七星炉内生炭火,八卦炉中吊梨膏,九制玫瑰均成品,十全大补共煎熬”。如今,梨膏糖不再依靠手工制作,梨膏糖的品种也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火腿梨膏糖、百果梨膏糖、玫瑰梨膏糖、桂花梨膏糖、金橘梨膏糖等二三十种,特别是止咳梨膏糖颇受欢迎。
  来历:唐初的政治家魏征据传是个十分孝顺的人。他母亲多年患咳嗽气喘病,魏征四处求医,但无甚效果,使魏征心里十分不安。这事不知怎的让唐太宗李世民知道了,即派御医前往诊病。御医仔细地望、闻、问、切后,处方书川贝、杏仁、陈皮、法夏等味中药。可这位老夫人的性情却有些古怪,她只喝了一小口药汁,就连声说药汁太苦,难以下咽,恁你磨破嘴皮子地劝说,可她就是不肯再吃药,魏征也拿她没办法,只好百般劝慰。
  第二天老夫人把魏征叫到面前,告诉魏征,她想吃梨。魏征立即派人去买回梨,并把梨削去皮后切成小块,装在果盘中送给老夫人。可老夫人却因年老,牙齿多已脱落,不便咀嚼,只吃了一小片梨后又不吃了。这又使魏征犯了难。他想,那就把梨片煎水加糖后让老夫人喝煎梨汁吧。这下可行了:老夫人喝了半碗梨汁汤还舐着嘴唇说:好喝!好喝!魏征见老夫人对煎梨汁汤颇喜欢,但光喝梨汁汤怎能治好病呢?因此他在为老夫人煎煮梨汁汤时就顺手将按御医处方煎的一碗药汁倒进了梨子汤中一齐煮汁,为了避免老夫人说苦不肯喝,又特地多加了一些糖,一直熬到三更。魏征也有些疲惫了,他闭目养了下神。等他睁开眼揭开药罐盖,谁知药汁已因熬得时间过长而成了糖块,魏征因怕糖块口味不好,就先尝了一点,感到又香又甜,他随即将糖块送到老夫人处,请老夫人品尝,这糖块酥酥的,一入口即自化,又香又甜,又有清凉香味,老夫人很喜欢吃。魏征见老夫人喜欢吃也心中乐了,于是他就每天给老夫人用中药汁和梨汁加糖熬成糖块。谁知老夫人这样吃了近半个月,胃口大开,不仅食量增加了,而且咳嗽、气喘的病也好了。
  魏征用药和梨煮汁治好了老夫人的病,这消息很快传开了,医生也用这一妙方来为病人治病疗疾,收到了好的效果。人们就称它梨膏糖。
  梨膏糖的制作方法
  材料:枇杷或者梨子十斤左右,这么多,主要是做的麻烦,一次多做点,枇杷叶些许,多少均可;蜂蜜一斤左右,好的贝母50克。
  1,先把枇杷叶用火燎一下,去掉上面的细毛,切小点,用水煎,看到水的颜色有点发黄就可以了,煎的越浓越好,千万不能煎了还是好多水的,要少,浓的为好。没有也可以,不是不可缺少的。
  2,剥枇杷的皮,去核;梨子也一样去皮去核,把这些果肉准备好,用搅拌机打碎,越细越好,最好可以过滤掉比较粗糙的部分。
  3,贝母,在药房买,买的时候就要求给你打碎就可以,要细末末,不要粗了。
  4,把锅细干净,抹点点油,把准备好的枇杷或者梨子果肉放入,把枇杷叶水一起加入,小火开始熬,熬的过程中,会冒烟,那是水分,火不要大了,要有耐心,看到冒烟少了,就把贝母加入,边加入边搅拌,搅拌均匀。要注意,我们需要把枇杷叶的水分基本熬出去,我们需要的是它有用的成分。然后,把蜂蜜倒入,蜂蜜的多少视个人口味而言,不要太不甜了,这个甜味对孩子的牙齿没有伤害,大可放心,要知道蜂蜜有种很美丽的说法:百草药。
  5,蜂蜜倒入后,搅拌就可以了,均匀后,停火。
  6,待冷却后,装入瓶子中,放入冰箱,一次一瓶,放到保鲜室,其他的冻起来,每天一勺可以兑水喝,也可以直接吃,怕冷的孩子,用温开水喝就是了,只要你的冰箱有空间,多做些好。多吃些日子。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52317.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9-29
传说,梨膏糖是唐太宗时的宰相魏征发明的。魏征做宰相后,他的母亲患了咳嗽病。他请名医开了不少草药,但他母亲嫌药味苦,不肯服用。这使魏征很苦恼。一次,他忽然想起母亲平时喜欢吃梨子,便派人把药研成粉末,同梨子汁一起熬成膏汁,那样一来,药不但不苦了,而且带有梨子的甜味。他母亲服下后去病很快就好了。
此后,人们相继仿制,并将这种甜膏取名为梨膏糖,最后逐渐发展成不同的品种。目前从食用的花色梨膏糖有几十个品种,味道甘醇,令人喜爱;还有疗效作用的梨膏糖数十种,或能开胃、或能止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