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如题所述

小学生的心理具有易变性的特点。他们的学习动机还不十分明确,容易受到成人和外界环境中各因素的影响;兴趣还不分化,并且经常变换;他们的注意力不够稳定,中、低年级学生一般只能集中注意20~30分钟;小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可见,小学生心理的可塑性极大,这一时期施之以良好的教育、教学,对奠定其良好的心理发展的基础确有重大意义。

小学生的独立自觉性尚差,幼稚性和依赖性明显,在生活、学习、活动等各方面,都需要成人监护和具体指导。在小学,特别是中、低年级,教师的威信往往高于家长,学生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依恋心理,对于教师的要求、教师讲的道理、教师的评价等均有信服的意向,比较容易接受教育。所以,教师应珍惜孩子的这种心理状态,尽职、尽责、尽心地培育学生。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处在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充满着各种心理矛盾,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特别是初中学生,半成人、半儿童的特点十分明显,可塑性大而不稳定,需要教师特别加以关注。到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各方面趋于成熟、稳定,逐渐跨入成人行列。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可概括为“四性”、“四高峰”:

社会性。中学生心理发展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政治环境影响。中学生对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问题,对人生的意义、升学、就业等问题越来越感兴趣;社会政治因素更多地反映到他们身上,影响和改变其心理特征。中学生对父母、老师不再依赖、依恋。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开始独立思索,有了自己的见解和行为方式,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意向。

闭锁性。中学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单纯、幼稚,一切外露了,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不再轻易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情感也开始有了一定曲折和文饰的特点,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动荡性。中学生的情绪、情感两极性十分明显,容易激动,十分热情而又经常动荡、变化,所以容易出现冲动行为。

敏感性。中学生是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世界观的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对人、对事、对社会现象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