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上朝时间那么早,那些上朝的是住在哪里?上完朝又在哪里工作?

如题所述

上朝,又称“早朝”,有点类似于后世单位的晨会,指“臣子到朝廷觐见(又称‘朝谒’)君王,奏事议政”。但却是古代一个国家最高级别的“晨会”,讲究也更多。

那么,各朝代上朝的官员级别、日期、时辰、礼节、注意事项、干些什么、住在哪里、散朝后又在哪里工作等方面,又有哪些说法呢?

哪些官员需要上朝?

以唐、宋、明为例说说吧。

唐代:上朝分“大朝参和小朝参”两个级别

《唐会要》和《仪制令》中记载:“在京文武官员职事九品以上,朔望日朝;其文武官五品以上及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每日朝参。”

唐朝时,九品以上的京官都要在“朔望”上朝,而“朔望”则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即:“朔日”和“望日”,指“大朝参”。

但是,五品以上的京官则要“每日朝参”,也就是天天上朝,指“小朝参”。

宋代:上朝单一级别制

从六品以上的京官每日都要上朝。


秦汉上朝形式剧照

那么,当时的从六品京官都有哪些官职呢?如:城门郎、起居郎、符宝郎等。

明代:上朝单一级别制和自主制

六品以上的京官都要每日早朝。

同时,又规定,六品以下的京官,若有要事,也可自主上朝奏事。

根据以上三朝上朝制度比对,则不难发现,虽三朝都有“每日早朝”的制度,但无疑唐代和明代的上朝制度,更有利于基层“声音”的上达,也更有利于削弱官场“欺上瞒下”的不良作风。

上朝的日期有哪些规定?

以汉、南北朝、唐、宋、明、清为例说说吧。

汉代:四天早朝制

《汉律》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

《史记·百万君传》记载: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

汉代是四天工作制,每上朝四天,会有一天休息,可回家探亲,洗澡,换洗衣服等。

也就是说,汉代是四天早朝制。

南北朝:天天早朝制

《梁书·武帝纪》记载:旦旦上朝,以议时事,前共筹怀,然后奏闻。

也就是说,南北朝时期倡导的是“旦旦上朝”制,而“旦旦”则指“天天”。

唐代:九日上朝制

据《古今事务考》记载,唐代永徽三年(652年)朝廷改“五日休沐”为“十日休沐”。

也就是说,唐代每月有三天是不用早朝的。

宋代和明代:天天早朝制

虽然,宋、明两朝都是“天天早朝制”,但在执行中却并不是那么回事。

例如:不近女色的明孝宗朱佑樘、一心中兴的明思宗朱由检,都是天天早朝,而明神宗朱翊钧后期却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而且长达15年之久。

清代:十日一朝制

清代,每十日会有一个早朝会,但并非影视剧中的“旦旦上朝”。

只不过,勤政的康熙、雍正这两代英主却是天天坐朝(工作),而非天天上朝。


宋代上朝形式剧照

通过以上几朝上朝制度的比对,则不难发现,汉代和唐代的上朝制度,似乎更加接近后世的“单休”和“双休”制,应该更加的人性化。

同时,却又发现,勤政的康熙和勤政的崇祯,有为的结果却又大相径庭。康熙书写了“康乾盛世”的辉煌,而崇祯却上演了亡国的悲剧。

可见,勤奋+智慧,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

不过,各朝代在制定上朝制度时,又不忘兼顾人性化的一面,若遇盛暑、雨雪、泥潦等恶劣天气,便会“酌免朝参”,谓之“放朝”。

如:白居易的《雨雪放朝因怀微之》:“归骑纷纷下九衢,放朝三日为泥涂”;李东阳的《早朝遇雨途中即事》:“纵道君恩屡放朝,端居未敢忘巾栉。”

古代上朝的官员住在哪里?

无论哪朝哪代,上朝的京官,朝廷几乎都有赐予的京城府邸,或分配的临时宅院,但也有少数官员会自购宅院。

同时,大多京官离京时,又都会将朝廷赐予的府邸和或分配的临时宅院归还朝廷,以供接任的京官居住。

所以,他们一般都会住在京城的家中。

但是,也有一些则是奉旨回朝奏事的外官,若京城无府邸,一般都会住在京城的驿馆。

上朝时间有多早?

古诗云:“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待漏五更寒。”

指古代官员五更时分就要上朝。那么,历朝历代是否都是如此呢?

《诗经·齐风·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不过,“鸡鸣”这一时段在西周时期就被定型为了“卯时”(清晨五点至七点)。因为,二十时辰制,在西周时期就已使用。

后来,大多朝代都将“卯时”定为上朝时间。

但是,由于“卯时”时间长达2小时,而大臣们又不清楚君王会哪个准确时间上朝。所以,大臣们为防止被谏官弹劾,几乎都会5点前到达。只有这样,才不会“上朝迟到”。

例如:明崇祯帝因立志中兴,不但每天批阅奏折到凌晨2左右,而且上朝也是最积极的一个。所以,上朝的官员就比较辛苦了,必须起得更早。


清代上朝形式剧照

又因,明代京官上朝时需穿越大半个京城,才能赶到午门,耗时也就更多。所以,为防止上朝迟到,大臣们一般都起得比较早,甚至有些住得较远的,3点不到就得起床。

对此,明代高启的《早至阙下候朝》诗中也有记载:“月明立傍御沟桥,半启拱门未放朝。”说的就是上朝的官员,天不亮就要提前到达,并排队等候上朝。因此,也有“借光(明光)上朝”之说。

但是,到了清朝中后期,因钟表在皇宫和大臣家中广泛使用,上朝时间也更加准确了。

据《学治述略》记载,清朝早朝,甚至细化到了“冬令时和夏令时”制,即:冬季为6点,其它三季则为5点半。

上朝时早到了之后又该干些什么?

其实,无论是后世的会议,还是古代的早朝,都有一个同样的潜在规律,就是级别越低的,一般到的越早,而老板和君王一般都是最后一个到。

所以,早到的大臣,只有耐心等待了。

上朝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后世有会议“坐牌”,而古代早朝则有“朝班”站(跪、坐)序列排位,一般都是按品秩高低由前向后排列。

所以,上朝前,一般大臣们都会根据“朝班”序列,排队入内。否则,站(跪、坐)错了位置,轻则会被上官斥责,重则会被谏官弹劾。

同时,咳嗽、吐痰、步履不稳、举止夸张等不良举动,均会被负责朝会秩序的纠察御史记录在案,并报皇上裁决。

上朝时有哪些礼节?

秦汉上朝礼节:跪坐上朝

秦汉时期,皇上都会赐上朝的大臣们入席(跪坐)。

因为,当时没有出现椅子一类,一般身下会垫一块席子,而大臣们则会跪坐在席子上。

因此,就有了“席地而坐”和“入席”的说法。

但是,当皇上看到丞相上朝时,还需起立,以不迎礼。

可见,秦汉时期丞相的地位之高,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隋唐:坐杌上朝

到了隋唐时期,已有了杌子(一般指四脚脚圆面的凳子)。

所以,在隋唐时期,上朝的大臣们几乎都能享受到“坐议朝政”的待遇。

宋元:站立上朝

也就是说,宋元时期,大臣们上朝时只能站着议事。

明代和清代:跪姿上朝

朱元璋规定:“大朝仪”时,“众官皆跪”。

清代,继续延续这一制度。因官员(皇子皇孙)太多,大殿跪不下,甚至跪到了大殿三门的外面。

同时,百官还需向皇上行“一跪三叩”之礼。

这也说明,越到后面,皇权的威严越来越高,而百官的地位则越来越低。

上朝时要干些什么?

随着司礼太监高唱一声:“有事早奏,无事退朝。”三省六部(朱元璋时期,为强化皇权,三省彻底废止,直到清代)的大臣们便会陆续站出来呈奏管理事项。


清代各官署工作分布示意图

如:户部奏报财税、赈灾等;吏部奏报官员任免、爵位封降、官员考评、科举等;兵部奏报国防、军事等、刑部奏报社会治安、刑狱案件等;礼部奏报外交以及皇家祭祀、婚丧等;工部奏报交通、水利、住宅等建设工程等。

同时,也会有谏官出来弹劾违律官员;地方官员回京述职等。

随后,由众大臣商议出解决方案,由皇上拍板决定。

其实,上朝的内容和现在公司召开的会议形式并无大多差别,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退朝后各官员又在哪里工作?

退朝,又称“散朝”或“放班”。

上朝约一个时辰后,随着司礼太监高唱一声“退朝”,若无特殊情况(被皇上留下议事或想找皇上私聊),一般都会回到各自的署衙开展工作,而回京述职的地方官员则会去对应的署衙处理工作。

以清代为例:

礼部、吏部、户部、工部、宗人府、钦天监等官署,设在东宫墙外(今中国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附近);五军都督府、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等署衙,则设在西宫墙外(今人民大会堂附近)。

也就是说,官员工作的署衙在哪里,他们就在那里工作。

不过,虽有人羡慕“五更”上朝官员们的名利,但也有人羡慕睡到日上三竿的隐士或僧侣。这也说明,人生的追求不同,人生的经历也就不同,或精彩,或苦难。若喜欢,苦难变精彩;若厌烦,精彩变苦难。一切,都取决于对人生的不同态度吧。然而,人生无论怎么选择,却都逃避不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规则约束。

图片来源网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