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旧中国时期)部分国内外地质专家编著的地质资料简介

如题所述

李华

(全国地质资料馆,北京100037)

摘要 全国地质资料馆不但收藏有大量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地质工作者编著的地质资料,而且还收藏有新中国成立前国内外地质专家、学者编制的地质资料。新中国成立前国内外地质专家、学者编制的地质资料,从技术角度看它的参考价值已不大,但它的史料价值非常大。目前,我国开采的许多矿山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发现或工作过,这些新中国成立前编著的地质资料,记载了当时的技术和认识水平,是编史修志等方面的重要参考资料。笔者查阅了大量馆藏新中国成立前地质资料,选取了部分资料,编撰成此文。目的是为今后编史修志提供线索或素材。

关键词 旧中国;地质专家;地质资料;简介

馆藏资料是地质找矿、矿山开采、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制定产业政策、规划设计、编史修志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源。

全国地质资料馆(以下简称“本馆”)馆藏地质资料的时间最早可追溯到1894年。馆藏新中国成立前编著的地质资料,约7400余种。有外国人李希霍芬(Richthofen)、俄国人奥布鲁切(契)夫(Obrutcheff)、梭尔格、鲁滨孙、卫勒、伊立生、别也夫斯基、布加塔耶夫、安特生、丁格兰、赫勒、新常富、哈卜罗公丁、鲁滨孙等考察、调查编著的地质资料;有我国著名的地质专家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王烈、叶良辅、谢家荣、李四光、黄汲清、高振西、侯德封、计荣森、乐森 、李春昱、王竹泉、孙健初、谭锡畴等老一辈地质学家编著的地质资料。这些地质资料记载了旧中国时期国内、外地质学家,尤其是我国地质学家,在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对我国许多地区的地层、构造、矿产展开了调查,为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规模的开展地质、矿产调查、矿产勘查、开发提供了参考资料。馆藏新中国成立前编著的地质资料,从技术方面来考察其参考作用已不大,但它是编史修志的重要依据。笔者现选择部分国内、外地质专家编著的地质资料介绍如下,目的是为今后编史修志提供线索或素材。

1 馆藏(旧中国时期)部分国外地质专家编著的资料

辛亥革命前,我国还没有自己的地质机构,一些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主要是由外国人进行的。

李希霍芬(Richthofen)。本馆虽未收藏到李希霍芬编著的原著,但收藏有我国著名地质专家谢家荣等对李希霍芬编著地质资料的译著。从译著资料来看:他调查了基础地质、陶瓷土,涉足了我国的江西、湖南、陕西、四川及中国东部地区。我国著名地质专家谢家荣等对李希霍芬编著地质资料的译著,共包括7种:《江西浮梁景德镇陶土矿》/333号资料、《湖南省地质记》/1136号资料、《陕西地质纪略》/1137号资料、《江西鄱阳湖四周地质》/1138号资料、《江苏地质考察》/1139号资料、《中国东南部地层统系表》/1149号资料、《四川省地质概略》/1162号资料。

奥布鲁切(契)夫(Obrutcheff)。以奥布鲁切(契)夫(Obrutcheff)为首的考察队,对我国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等地进行了考察。馆藏有奥布鲁切(契)夫(Obrutcheff)于1894年编著的《秦岭山第21章》/1126号资料、《秦岭山第22章》/1127号资料共2种英文资料,是本馆珍藏最早的地质资料之一。

丁格兰(F.R.Tegengren)。1915年来华,1916年任地质调查所顾问,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丁格兰在华期间,足迹遍及河北、江苏、山西、山东、江西、安徽等地。主要对铁矿、煤矿等矿种进行了调查研究。馆藏丁格兰从1915年至1923年间编著的地质资料,共16种。

安特生(Johann Gunnar Andersson)。1912年应聘来华,曾任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司顾问。安特生在华期间,足迹遍及北京、河北、山东、安徽、扬子江流域等地区。主要对煤矿、铁矿等进行了调查研究。馆藏安特生从1914年至1920年间编著的地质资料,共14种。

2 馆藏(旧中国时期)国内部分地质专家编著的资料

辛亥革命后,我国相继组建了地质调查所、中央地质研究院、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我国老一辈地质工作者,在这“三大机构”中,相继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物探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基础地质等方面的调查、研究。

2.1 基础地质及区域地质调查

2.1.1 地层

《河北蓟县东陵及兴隆县一带地质调查报告》/1090号资料,是高振西1931年建立的“蓟县剖面”手稿;《甘肃省地质概略》/1140号资料,记载了袁复礼在甘肃首次发现下石炭统臭牛沟系。

2.1.2 区域地质调查资料

谭锡畴于1924年完成了中国第一幅《1:100万的地质图——北京济南幅》5137号资料;王竹泉于1926年完成第二幅《太原榆林幅》/5138号资料;李捷于1929年完成第三幅《南京开封幅》/5139号资料。新中国成立前夕,由黄汲清主编的《1:100万区域地质图》/12044号资料,这套图共由14个图幅构成;1945年至1948年在黄汲清的指导下编制的《1:300万中国地质图》/12857号资料。这些区域地质调查报告能较清楚地反映了我国新中国成立前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概貌。

2.2 矿产地质调查及矿山发现资料

2.2.1 矿产地质调查资料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著名地质专家如: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王烈、叶良辅、谢家荣、李四光、冯景兰、黄汲清、高振西、侯德封、计荣森、乐森 、李春昱、王竹泉、孙健初、张文佑、谭锡畴等人以及我国一些地质机构或学术团体聘请的国外地质学家,如:瑞典人新常富(E.T.Nystrom)、丁格兰等人,对我国目前正在开采的一些矿山进行过地质调查,如:山西煤矿,早期进行地质工作的是王竹泉,1917年著有《山西平盂潞泽煤铁矿地质》/978号资料。我国目前开采的矿山有相当数量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发现或进行过地质工作。

2.2.2 矿山发现资料

(1)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发现资料。《康滇边区之地质与矿产》/3822号资料,是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矿区的首份发现资料。1940年8~11月,常隆庆、刘之祥到康滇边区做地质调查,途经盐源、盐边弄弄平、攀枝花进入云南华坪、永胜等地。在刘之祥编写的《康滇边区之地质与矿产》的引言中记载:“矿产方面,其最有价值者当属盐边县攀枝花之磁铁矿。储量可达1000万吨之上,居宁属第一,亦全国不可多得之大矿。”在第一章“沿途地质”中记载:“攀枝花一带有磁铁矿数处。作者认为此铁矿之发现,为此次调查中之最大收获”。

(2)江苏贾汪煤田的发现资料。《江苏铜山县贾汪煤田地质》/2750号资料,是谢家荣发现贾汪煤田的首份资料。

(3)新疆油田的论述资料。《南疆油田调查略记》/742号资料、《新疆乌苏县独子山石油及煤气矿床说明书》/743号资料、《新疆库车铜厂油田》/3996号资料、《新疆温宿县塔克拉克油田》/3997号资料、《新疆[独山子区]乌苏独山子油田》/4565号资料、《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738号等资料,是黄汲清在新疆调查时编著的石油地质资料。在《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中认为:陆相侏罗纪地层是新疆的重要生油层之一,灰绿色的钙质页岩和薄层灰岩也可为生油层。

(4)云南磷矿的发现资料。《云南磷矿之发现经过与概况》/654号资料,是程裕淇于1939年编著的。1939年1月,程裕淇在昆阳中邑村发育的震旦寒武纪地层中,系统地采集了被些人认为是铝土矿的岩石标本,经化学分析,发现此种岩石含P2O5达30%。

(5)大同煤田。对大同煤矿的最早调查应首推我国地质工作前辈王竹泉,他于1918年,在对大同煤田调查时,首次指出该煤田为石炭纪—二叠纪与侏罗纪双纪煤田,并论述了大同煤田的煤质和煤量(见《山西煤矿志》)。

(6)东川铜矿。东川铜矿区的早期调查资料,主要由我国著名地质专家白家驹、丁文江、谢家荣等编制。《云南东川铜矿之研究》/644号资料,由白家驹编制、《云南东川铜矿节略》/645号资料,由丁文江编制,《云南东川铜矿简报》/652号资料,由谢家荣编制。

(7)大降坪黄铁矿。1931年5月,两广地质调查所徐瑞麟、蒋溶沿西江进行地质调查时,到本区调查铁矿,他们将铁矿分为沼铁矿和铁帽两种,著有《广东西江沿江地质述略》/2655号资料。

2.3 物探地质勘探资料

秦香菱、李善邦、翁文波、赵仁寿、顾功叙、张鸿吉、王子昌等用电法、磁法,在甘肃玉门油矿、贵州水城县观音山铁矿、四川綦江麻柳滩铁矿、贵州赫章县铁矿山、云南巧家县汤丹铜矿、云南安宁县砂场铁矿、云南巧家县落雪铜矿、云南会泽县黄铁矿、云南会泽县矿山厂铅锌矿、云南个旧县老厂锡矿、云南昭通县褐炭田等矿山进行了物探勘查工作。其中《试用磁秤探测四川綦江麻柳滩铁矿报告》692号资料是我国物探地质学家李善邦、秦香菱,于1939年编著的首份物探资料。

2.4 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资料

最早的水文地质调查当推章鸿钊。他在1926年,就我国的温泉进行了调查,编著有《中国温泉之分布》/7749号资料;工程地质调查方面:1938年,熊永先对四川达县龙溪河水力发电厂坝址进行调查,编著有《四川达县龙溪河水力发电厂坝址地层勘查报告》/2006号资料。

2.5 天然地震地质调查资料

《调查民国六·一月至三月地震说明》/7967号资料、《调查甘肃地震意见》/7748号资料、《调查甘肃地震大略报告》/7755号资料、《甘肃地震考节要》/7756号资料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于20年代初期调查甘肃大地震时编著的地震调查资料。

上述资料,仅是全国地质资料馆珍藏地质资料的一小部分,它记载了旧中国时期国内、外地质学家,尤其是我国地质学家,在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研究了地层系统、构造地质,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勘查,为我国大规模开展地质、矿产调查、勘查、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要以中国地质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自豪,他们的光辉业绩,将激励我们为中国的地质事业而努力奋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