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尸谏道光,要抗击英国的那个大学士叫什么啊?

如题所述

王鼎

在鸦片战争期间,大学士、军机大臣王鼎,演出了一场“尸谏”的悲壮史剧。说到“尸谏”,人们会想起“史鱼尸谏”的故事:史鱼为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以正直敢谏而著名。史鱼是一位智者,他说:“富而能臣,必免于难”、“骄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史鱼谏卫灵公斥退弥子瑕,而用蘧(Qú)伯玉。他为了引起卫灵公的重视,采用了“尸谏”。所以,《论语·卫灵公》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王鼎就是史鱼一类的直臣。《清史稿·王鼎传》记载: 道光帝旻宁(5)
自禁烟事起,英吉利兵犯沿海,鼎力主战。至和议将成,林则徐以罪谴。鼎愤甚,还朝争之力,宣宗慰劳之,命休沐养疴。越数日,自草遗疏,劾大学士穆彰阿误国。闭户自缢,冀以尸谏。军机章京陈孚恩,穆彰阿党也,灭其疏,别具以闻。……鼎清操绝俗,生平不受请托,亦不请托于人。卒之日,家无余赀。
“王鼎尸谏”与穆彰阿得势,这是道光皇帝的两面镜子,它反映出:“君子消沉,小人 猖獗!”道光皇帝在位时期,清朝的危机更加严重。道光虽有“恭俭之德,宽仁之量”,却不能采纳忠言,不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定,所以,“国步之濒,肇端于此”。孟森先生认为:“宣宗之庸暗,亦为清朝入关以来所未有。”
从此,西方侵略者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道光是中国两千年帝制史上,第一个同西方殖民者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皇帝。鸦片战争的失败,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的签订,道光皇帝应负主要历史责任。
道光把自己的名字永远地写在中华文明史的耻辱柱上,这将成为后世丧权辱国、割地赔款者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0-04
王鼎是清道光年间的军机大臣兼大学士,当时正在进行禁烟运动和发生了鸦片战争,王鼎主战,又支持林则徐禁烟,道光帝不听,后来王鼎写好谏言上吊自杀而死来进谏.称为王鼎尸谏.

王鼎是清道光年间的军机大臣兼大学士,当时正在进行禁烟运动和发生了鸦片战争,王鼎主战,又支持林则徐禁烟,道光帝不听,后来王鼎写好谏言上吊自杀而死来进谏.称为王鼎尸谏.
编辑本段生平
王鼎(1768-1842),字定九,号省厓,陕西蒲城人。父为太学生,无功名,鼎少时家贫,能刻苦学习,性耿直,崇尚气节。年轻时赴北京参加礼部考试,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王杰是他的同乡与同族,赏识他的才华,很想笼络他,他尽量回避开,坚辞不受,王杰在当时赫赫有名,既是状元出身,权势又很大,他都全然不予理会。为此,更受到王杰的器重,认为以他的品质和气概,将来名位“必继吾后”①。
出生
王鼎于十九岁补诸生,乾隆五十七年二十四岁时中举。嘉庆元年(1796年)成进士,选庶吉士,参加乾隆皇帝实录的编纂。旋授编修,至嘉庆十八年(1813年)“凡十迁至内阁学士”,十九年后历任工、吏、户、礼、刑各部侍郎,“迭居五部”。其间“为户部右侍郎者三,为刑部左侍郎者再”,并一度兼管顺天(清代首都即北京)府尹事。嘉庆二十五年,嘉庆帝死后任实录馆副总裁。道光二年(1822年)署河南巡抚,擢左都御吏,道光六年授户部尚书,十一年署直隶总督,十二年管刑部事,十五年授协办大学士,十八年(1838年)拜东阁大学士。他于道光五年被任为军机大臣,连续担任此职十七年,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死时为止。
任职
王鼎在担任上述官职期间,忠于职守,颇具政绩。他精明认真,“在户部十年,综核出入,吏莫能欺。”“管刑部最久,总览巨细,阅常牍必竟,多所平反”。地方上官吏有疑案不能解决,他总被派去主持审断,“先后历九省,谳狱三十余,多得其实,有所弹劾,虽大吏无少瞻徇”②。因而受到民众的称颂。在改革河务、盐政等方面,也都收到相当成效。特别是道光十年在清查淮盐时,“就旧章大加厘剔,使射利者无可借端,欠课者无可借口”,并拟定章程十五条,建议裁撤两淮盐政,改归两江总督办理,以一事权,使当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得以锐意兴革。“准纲自此渐振,鼎之力也”③。
禁烟运动期间
在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期间,王鼎支持林则徐的严禁鸦片吸食和贩卖、堵绝鸦片进口的坚决措施,坚持主张抵抗英国的侵略。他对林则徐因严禁鸦片和抵抗侵略而遭革职遣戍,极为愤慨不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黄河于祥符(今开封市)决口,王鼎被派往主持治理,八月转署东河河道总督。当时许多人都认为水势方涨,不宜遽塞,主张迁省城“以避其冲”,他力排众议,并毅然承担重任,保证于“冬、春之交集事”,如办不到,“愿执其咎”④。在他主持和指挥下,果然于第二年二月胜利竣工。费用既节省,工程进度又很迅速,大大超过以前大的水利工程。王鼎因此被叙功,晋太子太师。在这次治河工程中,他特地保荐林则徐前往襄办。林是治水能手,对水利建设有丰富的经验,因而对他帮助很大,使工程得以顺利完成。他原拟借留林则徐在河工立功以免远戍,但道光帝于河工完成后竟命令林则徐仍由工次发往伊犁效力赎罪。对此,他感到异常气愤,虽然他个人受到奖赏,却极为不满,回到北京后,他向道光帝面奏反对与英国议和,力保林则徐可用。他激动地拉着道光帝的衣襟慷慨陈词道:“皇上不杀琦善无以对天下,老臣知而不言,无以对先皇帝。”⑤但道光帝这时已决定向英国侵略者求和,早在这以前就已重新起用投降派伊里布并任命另一投降派重要分子耆英为署杭州将军前往浙江准备与英国进行和谈活动,因而对王鼎的意见丝毫不加理会。这年(道光二十二年)四月三十日⑥,王鼎怀着极度悲愤的心情,悬梁自缢,以身殉国,他留下遗折数千言,“具论和议大非至计”,请求“罪大帅,责枢臣”,“劾大学士穆彰阿误国”⑦,企图以死来感动和唤醒道光帝,纠正其错误的对外方针。 王鼎的死,实际是对清政府对外妥协投降路线政策的一个抗议。林则徐在西戍中得悉王鼎死讯时无任悲愤,特写下律诗《哭故相王文恪公》,
第2个回答  2010-10-04
王鼎
第3个回答  2010-10-05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