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无道则隐,有道则出

如题所述

意思是:如果天下政治清明就“出山”,靠自己的才华来辅佐明君,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如果这时天下昏暗,君王昏聩,就隐于世,碌碌于凡人一个。

出自于:《论语·泰伯》

原文: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释义: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这是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为官之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孔子为官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此外,他还提出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这才是为官的基点。


扩展资料: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

“小康”社会是孔子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到其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5-17
  君子无道则隐,有道则出的意思是国家的政治符合大道,就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国家政治腐败就隐藏自己的才能,也就是不出来做官.
   北宋的吕蒙正刚升任宰相不久,便罢免了涉嫌贪赃枉法的蔡州知州张绅,其同党认为吕蒙正利用权势发泄私愤,便到处喊冤。吕蒙正早年生活凄苦贫困,曾求助于张绅,张绅没有给其援助,还把他羞辱了一番,倒也是事实。宋太宗认为张绅家境富裕,不会铤而走险,在未加查证落实也没有告知吕蒙正的情况下,给张绅恢复了职务,这显然是对吕蒙正极大的否定。照理说,这种时候,谁都会进行申辩,吕蒙正却只字不提,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后来,朝廷意外获取了张绅违法乱纪的确凿证据,宋太宗自知听信谗言而伤害了吕蒙正,便问他:“你一向敢于仗义执言,为何自己被冤枉了,反而一言不发,不做任何辩解?”吕蒙正回答:“我平时犯颜直谏,那是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个人纵被误解,但终归有真相大白的时候,无须多言。”宋太宗感叹:“宠辱不惊,指的就是你这样的人啊!”
第2个回答  2015-12-03
  “君子无道则隐,有道则出”语出《论语·泰伯》,意思是国家的政治符合大道,就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国家政治腐败就隐藏自己的才能,也就是不出来做官.
  泰伯是《论语》的一篇,共计21章,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见解。
解析一
【原文】
8·1 子曰:“泰伯(1),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2)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3)。”
【注释】
(1)泰伯: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
(2)三:多次的意思。
(3)民无得而称焉:百姓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赞扬他。
【译文】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
【评析】
传说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德,想传位给季历,泰伯知道后便与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吴。古公亶父死,泰伯不回来奔丧,后来又断发文身,表示终身不返,把君位让给了季历,季历传给姬昌,即周文王。武王时,灭了殷商,统一了天下。这一历史事件在孔子看来,是值得津津乐道的,三让天下的泰伯是道德最高尚的人。只有天下让与贤者、圣者,才有可能得到治理,而让位者则显示出高尚的品格,老百姓对他们是称赞无比的。
【原文】
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1),慎而无礼则葸(2),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3)。君子笃(4)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5)不遗,则民不偷(6)。”
【注释】
(1)劳:辛劳,劳苦。
(2)葸:音xǐ,拘谨,畏惧的样子。
(3)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
(4)笃:厚待、真诚。
(5)故旧:故交,老朋友。
(6)偷:淡薄。
【译文】
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评析】
“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指导,只有在“礼”的指导下,这些德目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劳”、“葸”、“乱”、“绞”,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原文】
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1)予足!启予手!诗云(2):‘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3)夫,小子(4)!”
【注释】
(1)启:开启,曾子让学生掀开被子看自己的手脚。
(2)诗云:以下三句引自《诗经·小雅·小旻》篇。
(3)免:指身体免于损伤。
(4)小子:对弟子的称呼。
【译文】
曾子有病,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没有损伤)!《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
【评析】
曾子借用《诗经》里的三句,来说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身体,能够对父母尽孝。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是说,一个孝子,应当极其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有所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曾子在临死前要他的学生们看看自己的手脚,以表白自己的身体完整无损,是一生遵守孝道的。可见,孝在儒家的道德规范当中是多么重要。

解析二
【原文】
8·4 曾子有疾,孟敬子(1)问(2)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3),斯远暴慢(4)矣;正颜色(5),斯近信矣;出辞气(6),斯远鄙倍(7)矣。笾豆之事(8),则有司(9)存。”
【注释】
(1)孟敬子:即鲁国大夫孟孙捷。
(2)问:探望、探视。
(3)动容貌:使自己的内心感情表现于面容。
(4)暴慢:粗暴、放肆。
(5)正颜色:使自己的脸色庄重严肃。
(6)出辞气:出言,说话。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
(7)鄙倍:鄙,粗野。倍同背,背理。
(8)笾豆之事:笾(音biān)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礼中的用具。
(9)有司: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这里指主管祭祀、礼仪事务的官吏。
【译文】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评析】
曾子与孟敬子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曾子在临死以前,他还在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态度,所以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也告诉孟敬子,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这些道理看起来,还是很有意义的。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原文】
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1)——昔者吾友(2)尝从事于斯矣。”
【注释】
(1)校:音jiào,同较,计较。
(2)吾友:我的朋友。旧注上一般都认为这里指颜渊。
【译文】
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
【评析】
曾子在这里所说的话,完全秉承了孔子的思想学说。“问于不能”,“问于寡”等都表明在学习上的谦逊态度。没有知识、没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钱不值的,在他们身上总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所以,在学习上,既要向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学习,又要向少知识、少才能的人学习。其次,曾子还提出“有若无”、“实若虚”的说法,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不自满的态度。第三,曾子说“犯而不校”,表现出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这也是值得学习的。
【原文】8·6 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1),可以寄百里之命(2),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注释】
(1)托六尺之孤:孤:死去父亲的小孩叫孤,六尺指15岁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托孤,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辅佐幼君。
(2)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里之命,指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
【译文】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评析】
孔子所培养的就是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受命辅佐幼君,可以执掌国家政权,这样的人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决不屈服,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原文】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
(1)弘毅:弘,广大。毅,强毅。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解析三
【原文】
8·8 子曰:“兴(1)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注释】
(1)兴:开始。
【译文】
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评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了他从事教育的三方面内容:诗、礼、乐,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讲个人的修养,而且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原文】
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译文】
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解释二: 如果人民的行为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支持他们的做法;如果人民的行为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教育他们。
【评析】
孔子思想上有“爱民”的内容,但这有前提。他爱的是“顺民”,不是“乱民”。本章里他提出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观点,就表明了他的“愚民”思想,当然,愚民与爱民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另有人认为,对此句应作如下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即百姓认可,就让他们照着去做;百姓不认可,就给他们说明道理。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是孔子倡行朴素民主政治的尝试。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样断句,不符合古汉语的语法;这样理解,拔高了孔子的思想水平,使古人现代化了,也与《论语》一书所反映的孔子思想不符。
【评析二】很多人以为说,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
这句话在现在看来,绝对很明显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权术,小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辈子!这句训诫不可谓不恶毒,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封建统治者奉为至宝,抹杀了多少真理与人民的创造性。
但同时,我们的问题就来了,这样的一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候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断”的过程,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在这里插一句,孔子的文章为什么被后人引用得非常多呢?这其一当然是孔子本身的名望使然,其二,则是因为他的语录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一来,后来的人无论是谁,抱着什么目的,都可以从孔子的话中断章取义地引用其中的相关部分,再加以自己个人倾向的理解和句断,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比方说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前文来看,我们孔老先生前边一直在讨论诗礼乐这三种东东的教育问题,可怎么后边一下子就变成去教帝王权术的训诫了呢?
原来,这又是后人别有用心地断章取义,刻意在句子的中间用一个不恰当的“句断”使这句话产生了歧义的缘故。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你看,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好好的一句话,硬是被那些别有用心的混蛋生生地坳成了孔子要愚弄人民,要阻挠人民知书答理寻求知识的愚民之术。
【浅见】
此章之主语为贤圣而处上位者。孔子开平民讲学之风,则知其时民智未开也。故先使由之,而不可使知之。不可,愿而不能也。民本不知,虽圣贤无能使知之,而必待民自感自悟也。绝非真谓“不愿使知之”。吾辈不知孔子言此语时之状,故不知“之”所指何?然其时,与民所关者,无非行政与礼乐教化也;孔子开民间教育之风,则教育亦与民相关者;今且分而论之。
“之”谓行政,因贤圣所举必为国为民,且谓之善政。民初不能解其意,必先使由之,带其成效已成,则民知之也。《疏证》引《吕氏春秋·乐成篇》曰:禹之决洪水也,民聚瓦砾。事已成,功已立,为万世利。禹之所见者远也,而民莫之知。故民不可与虑化举始,而可以乐成功。孔子始用于鲁,鲁人诵之曰:“裘而,投之无戾,而袭,投之无邮。”用三年,男子行乎涂右,女子行乎涂左,财物之遗者,民莫之举。大智之用,固难逾也。子产始治郑,使田有封洫,都鄙有服。民相与诵之曰:“我有田畴,而子产赋之;我有衣冠,而子产贮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后三年;民又诵之曰:“我有田畴,而子产殖 之;我有子弟,而子产诲之。子产若死,其使谁嗣之?”使郑简、鲁哀当民之诽讹也而因弗遂用,则国必无功矣,子产、孔子必无能矣。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夫开善岂易哉。
又曰:魏襄王与群臣饮酒,酣,王为群臣祝,令群臣皆得志。史起兴而对曰:“群臣或贤或不肖,贤者得志则可,不肖者得志则不可。”王曰:“皆如西门豹之为人 臣也。”史起对曰:“魏氏之行田也以百亩,郑独二百亩,是田恶也;漳水在其旁,而西门豹弗知用,是其愚也;知而弗言,是不忠也。愚与不忠,不可效也。”魏 王无以应之。明日,召史起而问焉,曰:“漳水犹可以灌邺田乎?”史起对曰:“可。”王曰:“子何不为寡人为之?”史起曰:“臣恐王之不能也。”王曰:“子 诚能为寡人为之,寡人尽听子矣。”史起敬诺,言之于王曰:“臣为之,民必大怨臣。大者死,其次乃藉臣。臣虽死藉,愿王之使他人遂之也。”王曰:“诺。”使 之为邺令。史起因往为之,邺民大怨,欲藉史起,史起不敢出而避之,王乃使他人遂为之。水已行,民大得其利,相与歌之:“邺有圣令,时为史公,决漳水,灌邺 旁,终古斥卤,生之稻粱。”使民知可与不可,则无所用智矣。魏襄王可谓能决善矣。诚能决善,众虽喧哗而弗为变。功之难立也,其必由哅哅邪!国之残亡,亦犹此也。故之中,不可不味也。中主以之也止善,贤主以之哅哅也立功。
“之”为礼乐教化。周公制礼作乐,教化万民,民行礼听乐,则为使由之。然礼乐之于仁道相通者,则至高至深也。雍也篇子曰: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非圣贤不愿传教,乃必待其悟也。然能悟者何其少!《易·系辞上》曰: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其不知也,虽圣人,不可使见仁知之内义也。
“之”为教育。孔子开平民教育之风,座下弟子众多,而贤者七十二。平日所传乃诗、书、礼、乐、春秋,又分四科曰德行、政事、文学、言语。然其最高教义实乃性与天道,即周易也。即如子贡诸七十二贤者犹不能得而闻,更何如中人以下之民哉?非不欲使之,实乃太过高深,而必使其悟也。如此方言不可使知之。
今人之断章取意,以此章为孔子之愚民思想,则正为“不可使知之”之叹也!然亦当知此章之主语乃贤圣之官,其行善政,故可如此。如今之贪官污吏,恶行昭彰,则绝然不可语此而污圣人之言也。且今之民智已大开,则诸事亦可使知也。
或谓此章应于“使”处断句,则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其意则为民可用,任由其为也;不可用,则施诸教育,使其可用,而后其可为也。如此则变为工作之意也,虽通,然断非圣人之意也。

解析四
【原文】
8·10 子曰:“好勇疾(1)贫,乱也。人而不仁(2),疾之已甚(3),乱也。”
【注释】
(1)疾:恨、憎恨。
(2)不仁:不符合仁德的人或事。
(3)已甚:已,太。已甚,即太过份。
【译文】
孔子[1] 说:“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穷困,就会犯上作乱。对于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厉害,也会出乱子。”
【评析】
本章与上一章有关联。在孔子看来,老百姓如果不甘心居于自己穷困的地位,他们就会起来造反,这就不利于社会的安定,而对于那些不仁的人逼迫得太厉害,也会惹出祸端。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培养人们的“仁德”。
【原文】
8·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译文】
孔子说:“(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原文】
8·12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1),不易得也。”
【注释】
(1)谷:古代以谷作为官吏的俸禄,这里用“谷”字代表做官。不至于谷,即做不了官。
【译文】
孔子说:“学了三年,还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
【评析】
孔子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古时一般学习三年为一个阶段,此后便可做官。对本章另有一种解释,认为“学了三年还达不到善的人,是很少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阅读本章。
【原文】
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1),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注释】
(1)见:音xiàn,同现。
【译文】
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评析】
这是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为官之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孔子为官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此外,他还提出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这才是为官的基点。

解析五
【原文】
8·14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评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涉及到儒家所谓的“名分”问题。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则有僭越之嫌,就被人认为是“违礼”之举。“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要“安分守己”。这在春秋末年为维护社会稳定,抑制百姓“犯上作乱”起到过重要作用,但对后世则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尤其对民众不关心政治,安分守礼的心态起到诱导作用。应当说,这是消极的。
【原文】
8·15 子曰:“师挚之始(1),《关雎》之乱(2),洋洋乎盈耳哉!”
【注释】
(1)师挚之始:师挚是鲁国的太师。“始”是乐曲的开端,即序曲。古代奏乐,开端叫“升歌”,一般由太师演奏,师挚是太师,所以这里说是“师挚之始”。
(2)《关雎》之乱:“始”是乐曲的开端,“乱”是乐曲的终了。“乱”是合奏乐。此时奏《关雎》乐章,所以叫“《关雎》之乱”。
【译文】
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的序曲开始,到最后演奏《关雎》的结尾,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在我耳边回荡。”
【原文】
8·16 子曰:“狂(1)而不直,侗(2)而不愿(3),悾悾(4)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注释】
(1)狂:急躁、急进。
(2)侗:音tóng,幼稚无知。
(3)愿:谨慎、小心、朴实。
(4)悾悾:音kōng,同空,诚恳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无知而不谨慎,表面上诚恳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评析】
“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都不是好的道德品质,孔子对此十分反感。这是因为,这几种品质不符合中庸的基本原则,也不符合儒家一贯倡导的“温、良、恭、俭、让”和“仁、义、礼、智、信”的要求。所以孔子说:我真不知道有人会这样。
【原文】
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
【评析】
本章是讲学习态度的问题。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这“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实就是“学而不厌”一句最好的注脚。
【原文】
8·18 子曰:“巍巍(1)乎,舜禹(2)之有天下也而不与(3)焉!”
【注释】
(1)巍巍:崇高、高大的样子。
(2)舜禹:舜是传说中的圣君明主。禹是夏朝的第一个国君。传说古时代,尧禅位给舜,舜后来又禅位给禹。
(3)与:参与、相关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夺过来的。”
【评析】
这里孔子所讲的话,应该有所指。当时社会混乱,政局动荡,弑君、纂位者屡见不鲜。孔子赞颂传说时代的“舜、禹”,表明对古时禅让制的认同,他借称颂舜禹,抨击现实中的这些问题。

解析六
【原文】
8·19 子曰:“大哉尧(1)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2)之。荡荡(3)乎,民无能名(4)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5)乎其有文章!”
【注释】
(1)尧: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君。
(2)则:效法、为准。
(3)荡荡:广大的样子。
(4)名:形容、称说、称赞。
(5)焕:光辉。
【译文】孔子说:“真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啊,百姓们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它的称赞。他的功绩多么崇高,他制定的礼仪制度多么光辉啊!”
【评析】
尧是中国传说时代的圣君。孔子在这里用极美好的语言称赞尧,尤其对他的礼仪制度愈加赞美,表达了他对古代先王的崇敬心情。
【原文】
8·20 舜有臣五人(1)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2)。”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3),于斯(4)为盛,有妇人焉(5),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6),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注释】
(1)舜有臣五人:传说是禹、稷、契、皋陶、伯益等人。契:音xiè;陶:音yáo。
(2)乱臣:据《说文》:“乱,治也。”此处所说的“乱臣”,应为“治国之臣”。
(3)唐虞之际:传说尧在位的时代叫唐,舜在位的时代叫虞。
(4)斯:指周武王时期。
(5)有妇人焉:指武王的乱臣十人中有武王之妻邑姜。
(6)三分天下有其二:《逸周书·程典篇》说:“文王令九州之侯,奉勤于商”。相传当时分九州,文王得六州,是三分之二。
【译文】
舜有五位贤臣,就能治理好天下。周武王也说过:“我有十个帮助我治理国家的臣子。”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之间及周武王这个时期,人才是最盛了。但十个大臣当中有一个是妇女,实际上只有九个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事奉殷朝,周朝的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评析】
这段当中,孔子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治理天下,必须有人才,而人才是十分难得的。有了人才,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天下就可以太平。当然,这并不就证明孔子的“英雄史观”,因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杰出人物的确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这与人民群众的作用,都应该是不可忽视的。
【原文】
8·21 子曰:“禹,吾无间(1)然矣。菲(2)饮食而致(3)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4),卑(5)宫室而尽力乎沟洫(6)。禹,吾无间然矣。”
【注释】
(1)间:空隙的意思。此处用作动词。
(2)菲:菲薄,不丰厚。
(3)致:致力、努力。
(4)黻冕:音fǔ miǎn,祭祀时穿的礼服叫黻;祭祀时戴的帽子叫冕。
(5)卑:低矮。
(6)沟洫:洫,音xù,沟渠。
【译文】
孔子说:“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饮食很简单而尽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简朴,而祭祀时尽量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宫室很低矮,而致力于修治水利事宜。对于禹,我确实没有什么挑剔的了。”
【评析】
以上这几章,孔子对于尧、舜、禹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在他们的时代,一切都很完善,为君者生活简朴,孝敬鬼神,是执政者的榜样,而当今不少人拼命追逐权力、地位和财富,而把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富强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以古喻今,孔子是在向统治者提出警告。追问

看着挺累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12-03
君子藏器于身”那段是《周易.系辞下》里的;但是后面的不是,应该是出自《论语·微子篇》追问

嗯嗯,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无道则隐,有道则出

第4个回答  2015-12-03
真正的君子在政治不清明的时候就选择退隐,在政治清明的时候就选择出世。追问

嗯嗯,对

追答

求个采纳,谢谢你了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