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全球汽车品牌将会减少50%,平均车价下降30%

如题所述

全世界大大小小的汽车品牌就算没有一千个,也有几百个,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汽车品牌吗?随着汽车行业竞争加剧、利润降低、产品同化等多重可预见分析,2030年,预计全球汽车销量微增,但汽车品牌的数量至少减少50%,同时平均售价下降30%以上。

各个车企危机四伏

国内汽车市场经过近20年的高速增长后,在2017年销量达到峰值,此后的三年,销量逐渐下降。分析机构AlixPartners è®¤ä¸ºï¼šé¢„计2020年,全球销量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市场全年汽车销量将下滑9%,并在2025年以前都难以恢复至2017年的峰值水平。可以说,国内汽车行业已经“入冬”,但比起以后的十年,现在还算是暖和的。不光国内车企危机四伏,全球车企也面临同样的状况。今年欧洲市场因部分地区受到疫情冲击,销量下滑最为严峻,预计销量仅为1,410万台。三年前我就写过一篇文章,重点说道国内汽车市场已经进入到群雄逐鹿的洗牌阶段,今年的疫情危机只是加速了洗牌。全球汽车企业在面对消费信心不足、人工成本增加时,直接导致工厂停产、重启受阻、消费信心不足,从而进一步带来销量锐减及债台高筑的双重危机。

少做点PPT,多画画CAD

不少车企负责人入陕后,经常第一站就找到我,探讨销量困境,问我有没有什么快速提高销量的办法。他们经常抱怨,宣传费用没少花,为什么不见效果?我告诉他们,优秀的产品、可靠的品质和贴心的服务,这三者是消费者选择该品牌的基础,且缺一不可,然后再谈如何能让消费者看到并喜欢这个产品。可惜现在很多车企急功近利,一味过度营销,但产品没什么本质变化,就算短期销量数字好看,但长期来说,依然难逃被洗牌的命运。更何况,不少车企内部腐败,权钱权色交易,官本主义严重,工作流于形式,创新毫无勇气,人事斗争堪比甄嬛传。一线员工造假数据忙于做PPT汇报应付了事,中层干部马屁拍得震天响,决策层领导看到的是一片繁花似锦的假象,殊不知,危机将至。

离场的,基本都是自己作死,跟竞品无关

看看今年离场的东风雷诺和东风裕隆(纳智捷),正在破产的华晨汽车,失败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没有一个原因是竞争对手过于强大挤死了生存空间,而是车企本身内部混乱、产品落后导致的。车企的领导层应该深入一线,去关注产品本身,而不是到处吹牛融资,只追求短时利润。想想自己的产品是否足够优秀,问问客户的实际使用感受。一个优秀的车企负责人,应该同时是一位优秀的产品经理,而不是一位MBA。

2030年新能源汽车国内占比或将达到40%

汽车行业并不是都是坏消息,在去年已披露的汽车相关并购活动中,有40%(约合130亿美元)属于C.A.S.E(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辆共享、电力驱动)领域,同时C.A.S.E领域的相关合作也从2018年的423个增加至560个,同比增长32%。这四个技术领域正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基础,反映到终端的汽车销售上,新能源汽车的占比会逐年走高。按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的预测,2030年我国汽车产量超过3000万辆,汽车产业基本实现电动化转型,新能源汽车将逐渐成为主流产品,新能源汽车国内占比或将达到40%,而这个数字,在去年,还不到3%。

15万的电动车和50万的在动力系统上没有质的区别

在内燃机时代,你想买一台动力强劲的车型往往要花费几十万,即便是40万买一台BBA,还会在高低功率版本的坑里苦恼不已,因为现在燃油动力的汽车是以发动机为核心设计的。有了优秀的发动机,才能根据它配置变速箱和底盘结构,这也是为什么缺少核心发动机技术的车企难以进入一流车企的原因之一。然而电动车时代,电机和电池的布局自由度大大增加,三电系统技术开放,底盘设计更容易优化,靠着优秀发动机经验和专利的车企再难号令江湖。即便是现在,一台20万的电动汽车也可以很容易地实现5秒内的百公里加速,15万的电动汽车和50万的在动力系统上没有质的区别。那么,豪华品牌汽车没有了动力上的优势,单靠表面的豪华,再也无法支撑起高昂的价格,车价下降就成为必然。再加上占据电动汽车成本最高的动力电池价格,从几年前的3000元/kWh已经下降到现在的1000元/kWh,而且以后通过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还能进一步降低成本,所以,到2030年,全球平均车价至少下降30%。

2030年,全球汽车品牌将会减少50%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已是多少年来的规律,汽车行业也不例外。最近国内20年汽车销量的高速增长催生了大量新品牌,像极了10年前手机行业山寨机爆发的时候。汽车,在未来一段时间,也会变成“移动的手机”,看看现在的电子产品,技术不断向上,市场上只剩下几个头部品牌,但总销量并没有下降,以后汽车行业也将会经历这一过程。在电动化的进程中,没有了内燃机时代大量的动力系统专利保护,三电的技术水平也不会因为品牌不同而差异巨大,同化现象肉眼可见的快速加剧。我们将不再需要那些没什么产品力和品牌力,服务又不够好的汽车品牌,他们或被收购,或成为代工厂。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