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神机妙算,履建奇功,为什么没当上开国宰相?

为什么没当上开国宰相?

朱元璋的那些开国宰相都是壕梁之民,而且大多数都和朱元璋一样深受元朝统治者的迫害,衣食无着,这才揭竿而起,准备起义,而且朱元璋后来的那些开国元老大多数手中是掌握一定的军事实力和实权的,但是刘伯温不一样。

朱元璋的练习开国元老大多数都以地缘和血缘结合的集团目的非常明确,刘伯温不属于同一个地域区划,属于两方势力,朱元璋不可能让他做一个开国元勋,这也是朱元璋用人的计谋。而且刘伯温这个人性情温和,朱元璋也比较尊重他,朱元璋把拥有监督权的御史中丞的位置留给了刘伯温,就足以看到刘朱元璋对刘伯温的信任。

据说刘伯温神机妙算,在元朝也是颇有建树,最后,朱元璋去请刘伯温为自己出谋划策,朱元璋的那些开国元老大多数都没有好结局,但刘伯温却是个例外,他虽然跟李善长,陈友亮等人具有同等的功劳,但是不同的是,刘伯温这个人真正取得了朱元璋的信任,所以最后的结局也比较好。

在明史这部历史典籍中,记载刘伯温经常和朱元璋促膝而谈,并且两人都互相视为知己,更尊称刘伯温为先生。我想刘伯温能让朱元璋信任,也肯定有一定的人格魅力,除此以外,就是朱元璋请刘伯温为自己出谋划策的时候,身边也已经有了开国功臣的人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13
  朱元璋在南京开创大明帝国前后,尽管手下人才济济,但从领导核心来讲,主要有两部分:以李善长和胡惟庸为首的“淮右集团”,以及以刘伯温、宋濂为首的“浙东文人圈”。
朱元璋与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文人圈”
在朱元璋攻下婺州和处州后,朱元璋便请刘基、宋濂、章溢和叶琛“浙东四先生”出山,不久又盖了礼贤馆让刘伯温去任职。这四个人里,叶琛死于叛乱;章溢一直在地方任职,长期远离政治中心,后来虽做过御史中丞,但很快被外放;宋濂虽是一代大儒,但主要担任朱标太子的老师以及编书等文职,也没能进入大明帝国核心领导阶层。所以说,浙东文人圈自出山后就被朱元璋拆散了,只有刘伯温才算真正进入了朱元璋政权的核心,他曾任朱元璋的军师,两人关系曾经好得跟一个人似的,但最终并未得到重用,甚至不能善终,这是为何?
朱元璋与刘伯温如何成为君臣CP的
事情还得从刘伯温出山后说起。话说刘伯温出山后“表现”还是不俗,连连正确无误的军事前瞻和决策,不仅使他赢得了“神人”军师的美誉,而且提高了自身在朱元璋政权中的威望。
应天大捷之前刘伯温料定张士诚眼光短浅,不会与陈友谅合作进攻南京,于是他向朱元璋提出速战速决战略,诱敌深入,痛击陈友谅,使朱元璋由军师被动转为主动;安丰告急,朱元璋要去救小明王,又是刘伯温及时地作了提醒,只是朱元璋没听进去,走了一招险棋,终因对手愚蠢,才没有铸成大错,这一切都让事后的朱元璋唏嘘不已,更为惊险的还要数鄱阳湖上刘伯温救驾了。《明史·刘基传》
这一切不仅显示了刘伯温的超人胆识和机智,而且也充分展现了刘伯温杰出的军事谋略和远见,这也难怪,民间会说他神机妙算。
要说刘伯温的才能远不止他在军事上的超常意识,在堪舆学和天文学方面也颇有天赋。大明帝国建立之前,明皇宫的选址就是由刘伯温等人卜定的,大明开国大典的良辰吉日也是由刘伯温选定的,刘伯温说了许多朱元璋想说但不知咋说的话,做了许多朱元璋想做而没办法做的事,对此,朱元璋能不喜欢他吗?于是两人进入“蜜月期”,很有CP感。
史书说,刘伯温长相不错,身材高大,性格直爽,为人大方,说起民族前途和国家安危时,一脸的正经与严肃。朱元璋看到这位老先生对自己一片忠心,就把他当做知己和心腹,每次找刘伯温谈话,都屏退手下人,两人低声密语一阵子。刘伯温感慨自己遇到明主,所以常常想到什么就说什么,遇到紧急的事,他敢于面对,及时筹划应对策略,要是有了空闲时间,便给朱元璋讲讲王道之术,而朱元璋每次都能恭敬的倾听,并尊其为“先生”而不直呼其名,甚至将其比为张良,可见二人关系非同一般。
但有件事情很奇怪,两人关系如此亲密无间,可刘伯温的政治待遇却并不高,朱元璋刚称吴王时,他被任命为太史令,朱元璋登基后,他被封御史中丞,相当于监察部部长,而掌握大明政府大权的中书省宰相府始终与其无缘,那为何朱元璋只让刘伯温当个部长呢?
刘伯温为何与宰相无缘?
第一,刘伯温出山时,朱元璋已经在南京站稳了脚跟了,他的政权里已经有个“大能人”李善长,每当朱元璋忙于前线军事战务时,李善长十分称职地担当起后方总指挥的角色。不可否认,李善长的才能也是一流的,总不能因为刘伯温来了,就要将李善长这样的一流人才给换下来,这是不恰当的。再说,刘伯温再聪明,要接替李善长这个类似于宰相的角色也需要时间。
第二,朱元璋是个很聪明的人,他对人才的观察比任何人都仔细,刘伯温的长处是“能掐会算”,留他做军师与参谋最合适,这叫知人善任。如果不是这样,将刘伯温换到李善长的位置上,刘伯温或许能干好,但李善长的老部下不一定会卖刘伯温的账,所以最好还是不动“人事”。
第三,从应天大战前夕高层决策时刘伯温对“投降派”怒目而视的细节来看,他这个人很正,很直,不大会绕弯子,所以朱元璋在大明开国前后让刘伯温出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去搞天文堪舆、监察和修订法律,这也叫用人所长。做宰相要有很好的“内功”,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刘伯温明显不合适,还是叫表面“一团和气”的李善长继续做宰相比较合适。
第四,尽管朱元璋表现出对刘伯温很好,但刘伯温来到他身边毕竟时日不长,而朱元璋偏偏又是个猜疑心很强的人,他不会用自己不太了解的人到最要害的岗位上。
第五,朱元璋叫花子出身,又是安徽人,他与刘伯温、宋濂等这些大儒毕竟不是同类型的,真正达到默契是不可能的,加上语言上浙东方言也是一大问题。与此相比,朱元璋与李善长、徐达、胡惟庸他们更合得来,都是安徽老乡,习俗语嫣甚至审美情趣都十分接近,加上情感上,他们之间有着更长的“情义”,所以说,明初宰相人选只能是在李善长为首的淮右集团内而不可能是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了。
朱元璋作为一代传奇帝王,可以说是极其有政治智慧的,可是由于太过自负,疑心又重,对刘伯温并没有完全的信任,使得刘伯温不得不告老还乡,但即便退隐老家,刘伯温依然没能落得善终,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展开剩余内容
第2个回答  2019-10-17
因为他没有背景,不能支持皇上辅佐政务,皇上身边有才能的人太多了
第3个回答  2019-10-15
因为和朱元璋一起起义的人太多了,他们当中的武将很多,而且都有兵权,所以朱元璋任命李善长为宰相,同时又把监督权的御史中丞位置留给了刘伯温,双方自然要互相提防,不至于一方做大。
第4个回答  2019-11-13
刘伯温只是宰相,有头脑,能当军事,但没有皇帝的命,所以只是军事,做宰相。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