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的含义

如题所述

意思是: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

含义:

孟子的人性理论的确是“性善论”的,是主观唯心主义。因为他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甚至带有生理性的色彩。

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 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四端”。

这“四端”就像刚刚燃烧的火或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不然的话,就会熄灭或枯竭。

出自:这句话出自战国孟子的《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原文: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译文: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

扩展资料:

孟子认为同情恻隐之心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关系的开端,因为你只有具备了这种同情恻隐之心,去同情恻隐别人,别人也才会在你困难时同情你,帮助你,根据这种对等原则。

才可以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若是没有这种同情恻隐之心,从不关心别人,别人又怎么会来关心你呢?羞耻憎恶之心是选择最佳行为方式的开端,因为你只有具备了这种羞耻憎恶之心。

羞耻于去伤人害人做坏事,你才会选择一种最好的行为方式去与别人交往,才不至于引起别人的误解而导致交往不成或事情办不成。若是没有这种羞耻憎恶之心,就会胡作非为,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破裂。

谦让之心是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开端,因为你只有具备了这种谦让之心,才会遵守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以及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若是没有这种谦让之心,我行我素,老子天下第一。

视社会行为规范不顾,视国家法律法规不顾,只会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是非辨别之心是开启智慧的开端,因为你只有具备了这种是非辨别之心,才能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才能分清善恶。

才不至于舍善追恶,舍本逐末。若是没有这种是非辨别之心,你就会没有智慧,你就会轻易相信别人而上当受骗。所有自身具备这四种开端的人,如果懂得就会将它们发扬光大。

就象刚刚点燃的火会蔓延,就象刚刚喷出的泉水会流到远处。如果能充分发扬它,便足以使四海安定;如果不能充分发扬它,也就不足以侍奉父母了。

因为侍奉父母也要有这种同情恻隐之心,也要有这种羞耻憎恶之心,也要有这种谦让之心,也要有这种是非辨别之心,否则,就不会同情父母。

就不会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情关系,就不会谦让,就不会辨别自己或者是父母的是非善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公孙丑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9-26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就是说,对受苦受难的人,如果没有同情心,不能算是人。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对自己或者别人的坏处感到羞耻和厌恶的心,不能算是人。追问

这是含义? 还是翻译?

追答

含义无非就是说人要有仁爱之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是孟子说的,而孟子被儒家尊为“亚圣”,所以你联系一下儒家的主要思想就行了!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