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推测出来的所谓中古汉语、上古汉语发音可信程度?

如题所述

现代人推测出来的所谓中古汉语、上古汉语发音可信程度一般。

所构拟的上古汉语很可能不是真正的上古汉语。但是(敲黑板),科学追求的往往不是事实的真相,而是具有解释力(plausible)的假说。然后我们可以在新的现象被发现以后不断修正我们的假说。现在上古汉语有不同的构拟流派,我们判断哪家的构拟更好的依据,就是看哪家的解释力更强。而构拟的语言是否“真实”,是次要的。

由于中古没有录音设备,而且汉字不是字母文字,不能严格记录语音,中古汉语的语音只能通过分析研究以上材料来确定。从高本汉首先把西方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中古汉语开始,中外很多语言学家都提出了对中古汉语语音的构拟。由于材料本身的局限和对材料的理解不同,各家的拟音多少有些出入,但在很多重要特征上学界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很多现代汉语的特点,在中古汉语就已经奠定了,例如一个词素就是一个音节,没有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的辅音丛,有辨义作用的声调,等等。因此一个音节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和声调。声母是开头辅音,韵母必须包含一个韵腹(主元音),韵腹前面也可以有一个韵头(介音),韵腹后面可以有一个韵尾(元音或辅音)。

研究中古汉语韵母最基本的材料是《切韵》,其次是韵图,由于对《切韵》是否反映实际语音、是否反映一时一地的语音,韵图的等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主元音的差别、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介音的差别等基本问题的理解存在分歧,学者对中古汉语的拟音不完全一致,有时在韵母的归类上也有细微差别。普遍认为韵图中的合口字存在类似u的介音。

又由于《切韵》中三等字的反切上字自成一套,和其他等不同,因此普遍认为三等字有一个类似i的介音。有些学者(如高本汉、王力)认为四等字也有介音,有些学者(如潘悟云、郑张尚方)认为二等字也有介音。

中古汉语的韵尾也没有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的辅音丛和浊塞音,但仍然比现代普通话丰富,有-m、-n、-ng、-p、-t、-k、-i、-u等8个。其中-t在一些方言中是-r,-k在一些方言中弱化为-γ。



现代标准汉语:

是一种现代通行于中国全境(大陆、台湾)与海外华人地区等的共同标准通用语言。港澳地区由于历史原因通行广东话。当前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标准,在新加坡等国为官方语言之一,也是东南亚及其他海外华人群体广泛采用的共通口语或书面语;且作为联合国六种官方工作语言之一,成为国际人士学习汉语的主要参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