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分重点班和普通班班

我班准备开次辩论赛!我想得到一些材料

评价一所学校的质量,固然要看校舍、仪器设备,但最重要的是看师资的总体水平。重点校和非重点校,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设施上存在较大的差别,但师资上的差别更大。当一些地方取消了初中重点校以后,师资上的差别没有消除。当学生无法凭成绩选择学校的时候,就出现了家长选择“重点班”的现象。 我觉得,与其简单地说“重点班”好与坏,不如下大力气提高教师水平。现在不是已经出现了师资比例缩小的情况了吗?教师转岗分流是迟早的事。那么就该把压力变动力,提高教师水平。 ———主持人 北京的家长极其热衷于在子女教育上多投资。教育部下令取缔初中重点校之后,在许许多多家庭里,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一齐竖起耳朵听,瞪大眼睛找,千方百计要为子孙觅上一个“重点班”。而“重点班”,则在许许多多所学校里神秘兮兮若隐若现。说它有,一不挂牌,二不公开;说它无,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高分生、后门生、子弟生都往一个班里挤?而且“软件”、“硬件”都配备最优!神秘本身就具有魅力。“重点班”的魅力不但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家长,而且也吸引住了笔者。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试破译“重点班”——— 难以化解的情结 周瑜黄盖的再现 近两年,北京实行小学升初中“电脑派位”,即取消升学考试,一律由类似摇奖式的电脑派位决定学生校籍。从长远看,这有利于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完善人格”。可惜,这一招并非十全十美,社会舆论鄙夷,称之“平均主义”;教育专家说它远离了“因才施教”;家长们则或哭或笑,调侃说这是“撞大运”、“命注定”…… 众多家长对重点大学、重点高中的向往情结,绝非一纸“电脑派位”即可压抑的。如今小学毕业生的家长,绝大多数是喝“文革”之水长大的,有些还赶上了“上山下乡”,他们吃尽了没知识少文化的苦头,于是更加迫切地希望自己的独生子女考上好中学、好大学。眼见得身边一些“普通校”校风不正,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结伙“刷夜”(夜不归宿)一类的事件多有发生,更坚定了“教育投资”的决心,即:纵使耗尽全部家财,也得让孩子挤进某校“重点班”。这类的事例,几乎每年都出现在你身边,我身边,他身边。 就学校方面而言,智商不高者能当上校长吗?再傻的校长,面对巴望着往你这儿送大钱的家长群,能不动心吗?于是,在市场经济大潮涌动的90年代末,北京的基础教育界出现了令人哭笑不得的状况: ———R D附中取消了初中部,但在附近立马开张了“R D D附中”。BD附中取消了初中部,但在附近立马开张了“BD D附中”。———北京城郊区S县M县P县立即顺潮推出了一可报考二可住校三有名师的寄宿初中,这些学校收留的考生,可以化解“电脑派位”导致的厄运。 ———市内更多的学校倾其所有,以最佳软件和最佳硬件武装起1—2个教学班,专门收留踊跃为教育自愿投资的“贤哲子弟”。当然,这是周瑜黄盖之间的事,不能说破给曹操。 任何一个外国人大概都不可能理解北京发生的这些事。即使是中国人,熟悉教育界的中国人,你能用一两句话讲明白个中缘由吗?!无论如何,“重点初中”没有散,而“重点班级”又应运而生了。说它有,它就有;说它无,它就无。它的隐现,标志着社会上有一种难以化解难以压抑难以摧毁的情结…… 弄好了家长开怀笑 弄糟了学生锅砸闹 某校校长办公室,初一新生分班会正开得热火朝天。忽然,门被撞开,进来一莽汉,嗓门极大:“老百姓挣点钱容易吗?就差砸锅卖铁了,好容易凑了3万块钱,不就图你们学校名声吗?”为了孩子将来能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家长豁出去了。“上你们学校,就为了进重点班,听说名单早已内定,没有我孩子,那可不行!”办公室内大小头头的目光都集中在校长身上,校长不动声色,只问了孩子的姓名,安慰了家长几句,并告之一切未定,让家长先回避。 那家长也是道听途说,其实并非如此。 内定名单确实有,但人数极少,都是“关系单位”子女。也算那位家长的孩子争气,小学时各方面都很优秀,家长又闹的正是时候,结果如愿以偿,进了实验班。家长、孩子皆扬眉吐气。 但是,并非所有的家长一闹就管事,就能进重点班,也有闹砸锅的。李秋生就是一例。李秋生是某单位的头目,平日威风惯了。李秋生费了半天劲,孩子进某重点校的事总算“有戏”了。但定榜时,因李秋生孩子的硬件:即小学时获各种奖的档次与数目不够,最终未能挤进重点班。李秋生急了,心想我在单位说一不二,这次岂能在学校面前栽了?于是,奋笔疾书,向教育局告状。状纸尽列学校高收费、走后门等情况。满以为足可奏效,却不料非但没有告倒学校,结果自己的孩子也被关在了“重点”门外。更“玄”的是:若不是“后腰”颇硬,连校籍也几乎难保。事后,秋生的一位老同学坦言相陈:能进重点班的,哪个家长没有一点关系?再说,他们的孩子敢报重点校,成绩也都很好。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学校又有自主权,要谁不要谁,别人是无法干涉的。你告到哪儿都没用! 此言极是。 新生录取前半年,重点学校的校长、书记、主管主任等实权人物,就陆续接到各方人士的口头、书面的关照、拜托,希望招生时对某某学生网开一面。随着录取临近,这种私下的(甚至不乏钱权交易的)通融、交往,愈演愈烈。对校而言:一方面有些人物不能不照顾(如主管部门),而且,他们的孩子必须进重点班;另一方面,学校新生的名额有限,想进重点班更是绝大多数同学的要求。这可愁煞了学校领导,于是,能推的推,能拖的拖……每年招生时节,大多数校长都必须“外逃躲债”,原由在此。 “重点班”学生的构成复杂如此,作为一名家长,即便自己的孩子真“挤”了进去,你的心能踏实吗? 家长心态宜平和 体制须动大“手术” “重点班”孩子的质量真的与普通班存在着“天壤之别”吗?请听一听一线老师的心声: ———北京市远大中学王铁军老师说,不承认差别是不对的,但把差别想得太大,也是一部分家长的思想误区。孩子可塑性强,即使进了所谓重点班,也不见得进了中考的保险箱。教育的目的是素质的全面提高,并不是分数所能完全代替的。更何况谁能保证进了重点班,就一劳永逸了呢? ———北京101中学分校的张执元主任说,我们学校新生各班情况都很好,有的家长以为某某班比某某班好,挖空心思想进来,其实大可不必。 ———北京立新学校的郭春荣老师这样认为:“我们学校特别强调各新生班的质量都要上台阶,就是要打破一些家长、学生心目中的重点班神圣的光圈。”———北京市崇文实验中学的王穗平老师说:“可能是有些家长的期盼值太高了,需要降降温。进了学校分到哪个班,是学校的事,家长乱搀和,反倒容易坏事。倒不妨心态平和一点。” 的确,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实在没有必要“炒作”重点班。与其花精力“挤”重点班,不如把精力花在更实在的地方,譬如学业。 为了给“重点校”、“重点班”降温,为了使人们的心态更快趋于平和,上海市一些区县在全面提高普通中学质量方面的做法,也许值得北京市教育部门借鉴。他们的做法是,重点校与普通校的教师经常轮换,他们的待遇是一致的,档案关系由区里掌握、调配。几年来,上海的初中新生入学,不像北京那样,为进重点校、重点班争得鸡犬不宁,沸沸扬扬。 不管怎么说,重点校、重点班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因为有家长、学校的积极性,也有社会上有形无形的炒作、影响等因素。但这只是暂时现象。因为从根本上说,重点校与重点班只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的怪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所有中学都重视硬件、软件的建设,重点校与普通校的差别会愈来愈小,有的普通校(包括民办中学)甚至会超过重点校。更重要的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创新思维的大力提倡,人们的人才观已有了很大改变。更何况高中扩招,大学扩招,给了人们更多的希望。 在21世纪,所有的学生都能因才施教,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已不会太远。

采纳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