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连载|《大学》第一章(1)

如题所述

《大学》篇源于《礼记》,是儒家入门必学经典。朱熹认为,读《四书》,应从《大学》开始,次读《论语》,再读《孟子》,最后读《中庸》。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将《大学》分为经、传两个部分,本篇是第一章,即“经”的部分,后面还有十章,即“传”的部分。

《大学》第一章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时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学》第一章解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有大学之道,自然也有小学之道。

古人的小学之道是从八岁开始,自王公以下及庶人的子弟,无不是如此。他们学习的是洒扫应对进退和礼乐射御书数。

洒扫即日常生活的卫生劳动,应对进退则是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方面。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更加科学,尊师重道,孝敬父母这都是应该要学习和养成习惯的。

礼乐射御书数是《周礼》六艺,《周礼·地官司徒·保氏》中的详细解释为:“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

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之后,大概是十五岁时,有一部分人可以进入大学。大学主要教的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所以,《大学》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这个字在甲骨文中是“日和月”的组合体,《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明,照也”。

在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意为照见,第二个明为纯净光明无染。

我在学习的时候,发现朱熹将“在亲民”的“亲”理解为“新”,意为因为每个人先天气禀不同,所以要去除旧染以恢复清净光明的本来面貌。

从道理上来说完全说得通,不过我读到这里的时候,脑海中想到的是《道德经》中“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句话。因为“在明明德”这句话如果是指代“自己”,那么“在亲民”也应该是指从自己出发,无形之中融于大众,和光同尘。

止于至善,止的本义是脚,至善这里可以理解为至上的自然的行为。如果只是理解为善行、善心、善良,那可能不太合适,因为这样的话至善就可以理解为是对所有人好,那其实也可以说对所有人不好,当一个人讨好所有人的时候,也是在被所有人讨厌的。

怎样超越对立的善恶呢?

那就是做自己~一切按照纯净光明污染的本心而行,那便是最大、最高的善。

综上,第一句话正好完美对应了前面所说的“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明明德是修己,亲民是治人,止于至善是正心,而三者的前提是穷理。

所以,接下来就要开始说为什么这么做了。

没想到一句话的解读就写了这么多,剩下的下一篇再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