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半套」的同理心,会让孩子觉得全世界都对不起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9

日前新闻追踪报导郑捷的判刑结果,这让我回想起前阵子高雄的情杀事件:告白未果竟杀人焚尸,报导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同学说:『我不相信这是他做的,这一点都不像他。』回想起台大生杀女友的那位男生也曾悲伤地说:『我对她那么好,她怎么可以这样对我?』

日前新闻追踪报导郑捷的判刑结果,这让我回想起前阵子高雄的情杀事件:告白未果竟杀人焚尸,报导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同学说:『我不相信这是他做的,这一点都不像他。』回想起台大生杀女友的那位男生也曾悲伤地说:『我对她那么好,她怎么可以这样对我?』

平常看来正常开朗的孩子,都可能在某一件事情上过不去,然后做出令人费解的举动。这些事件有着大同小异的愤慨:别人『不应该』这样对我! 与其说是爱情让孩子冲昏了头,不如说爱情只是加深原有的情绪张力而已。

妹妹看到电视新闻时似懂非懂,我决定找个机会跟她聊聊,没想到这时机来得很快。

你释出的善意,别人一定要接受?

傍晚去公园玩人潮众多,刚到没多久,我看到远处有位小男孩走向妹妹递了根棒棒糖,妹妹向他摇摇头不知道说什么,结果这位小男孩立刻生气大吼大叫。这一叫把他的妈妈给唤出来了,妹妹涨红了脸跑到我身边,眼睛充满委屈的泪水。

『怎么啦?发生甚么事?』

『他要给我糖果,我跟他说我不想吃,结果他就很生气,一定要我拿。』妹妹从委屈变成越说越气。

『喔,那他跟他妈妈说甚么啊?我在这边听不到。』我看远处小男孩还是情绪激动,他的妈妈安抚无效,感觉开始手足无措。

『他跟他妈妈说,为什么她不要?为什么她不喜欢我的棒棒糖?然后我就跑回来了。』

『好,我知道了。你先在这里休息一下,我们等下再谈。』我想让妹妹先恢复情绪。

不料,这位妈妈竟然牵着他的孩子走了过来,小男孩有点紧张但感觉得出仍然充满怒气。这位妈妈跟我点个头示意后,竟然开口跟妹妹说:

『妹妹,这根棒棒糖是他最喜欢的喔,他很喜欢你想跟你做朋友才会给你的,你要不要吃吃看?』

妹妹摇摇头,很小声地说:『我不想吃糖』

没想到这小男孩一听,立刻放声大喊:『为什么她不要?为什么她不要?』

这位妈妈慌了手脚,『我知道你很伤心,你很想分享对不对?好好好,不要大吼大叫,她不知道这样你会很伤心啊。』听到这里我忍不住要插嘴了。

没想到还来不及开口,这位妈妈下一句回头对妹妹说:『妹妹,你就先收下来好不好?你可以回家再吃啊,不然他会觉得很难过。』

我完全反应不过来。妹妹默默伸出手收下糖果,这位妈妈像是解脱似的说:『好了好了,你看小姐姐收下了,不要再哭了喔。』

小男孩哭声渐收,妈妈松一口气的把他带走。

想拒绝的人,也需要练习

他们一转身,妹妹立刻把糖果丢给我,我趁机开口:

『既然不想要,为什么要伸手拿啊?』

『不然他就会一直哭很吵啊,而且我一开始也有说不想吃啊』妹妹无奈地说。

『他们没听进去,你可以再说一次啊,不需要勉强自己。』

『我不知道该怎么说啦,他们走了就好了,反正我不会吃。』

『那你觉得对方会不会以为你改变心意了?可能愿意跟他做朋友了?他喜欢你才会给你糖果啊,平常说不定人家跟他要都不给。』我慢慢接近主题。

『应该不会吧,我又没吃,也没说要跟他做朋友啊。』妹妹没好气的回答。

『那如果下次又碰到他,他又拿给你糖果,你收不收呢?』我开始出题。

妹妹沉默不语。

『当然我们不一定会再碰到这个弟弟。但未来如果有类似情况,而你用刚刚的方式处理,你觉得能不能表达你真正的感受?还是必须一再地重复妥协呢?』

『恩,可是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啊。』

『那我们来讨论看看怎么样的方式,是你觉得做得到的…..』

于是,我们花了半小时,依照妹妹的年纪、个性,”量身订做”出几个说法和方法,让她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可以试试看,然后再来修正讨论。

做半套的同理心,孩子学不到负责

这位妈妈的口吻和做法并不陌生。

不断强调『同理』孩子感受的教养风潮,让身旁许多父母开始学习同理的口吻:『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因为你现在就想要吃冰淇淋…』、『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因为他不想跟你玩…』…..,第一时间同理孩子,的确能让孩子现场获得『情绪肯定』而逐渐缓和下来,也可避免压抑情绪的发泄,然而只求解决现场危机的『半套作法』,很可能就会让孩子误以为『别人应该要同理我』而已。

更多家长不自觉的行为是,『同理教养』在孩子情绪稳定后就画下句点,没有继续深入讨论、厘清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只求息事宁人,或者相信孩子长大之后就会懂,接着就很有可能像那位妈妈一样,请求『别人配合」、『改变情境设定』,然后一切迅速恢复平静。

『同理心』应该是种双向交流的情感,同理孩子之余,也需要孩子同时学习同理别人。如果只是条单行道,无疑地就是传递『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视角,让孩子丧失体验其他情绪(像是忌妒、挫折感…)的机会,那么孩子就有可能越来越不容易理解现实,或者只能接受部分现实而已。

生活中类似的情境层出不穷:当孩子反应别人都不跟他玩、当孩子抱怨别人不配合他…,千万别急着出手介入更改情境设定,耐心地陪着孩子体验整个过程,甚至是恢复疗伤;否则孩子只是暂时接受当下理由,没有想通重要的道理,就容易在心上打上一个又一个的结。同理是很好的开场白,别忘了当孩子因为同理的话语平静下来,那时才真正是『教养的开始』!

【精彩直播】罗怡君 X 丑爸 用尽爱心耐心,为什么孩子就是不想「负责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