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示领导子女是否妥当?

如题所述

值得推荐。

说真的,我看到长江设计集团的拟聘公告后,对这家单位“公开应聘人与应聘单位领导的关系,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的前卫行为没有丝毫的兴奋,相反是更深的绝望。在国有企业现行的招聘办法之下, “领导子女与非领导子女同场竞聘”,其结果还会有什么可怀疑的吗?

一般情况来说,能当领导的人,证明其本身就具备较高素质。而领导们优渥的家庭条件,又能给子女们提供更好的教育保障,相比较而言,子女们成才的概率较大。我身边的情况似乎也在证明着这一结论。老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打地洞。其中是包含着某些辩证道理的。

领导子女如果出现在拟聘名单上,客观上讲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凭实力出镜,该人家冒尖。即便是像长江设计集团这样重要的国企,领导子女也正好出现在领导所在单位的拟聘名单上。普通民众除了羡慕,也不应有嫉妒恨。

这当然是普通民众的善良愿望,也是无识之士的理性思考,客观上讲不能算错。但这种愿望和理性一定是要建立在领导子女的确优秀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领导单位招聘相对公平的基础之上。没有这两个基础,仍然坚持这样的愿望和理性,那一定是掩耳盗铃的自欺欺人。

然而,不幸的是,这两个基础正是极其脆弱的不可靠的,它无法支撑起人们的这份善良。因为领导子女普遍优秀并不代表这个“领导子女优秀”,而国企招聘公平,现阶段也还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说情打招呼暗箱操作反而是常规操作。每次的招聘公平问题,都是在挑动人们敏感的神经。

可以想见,这样脆弱的基础怎么会不引发人们的种种疑虑?在这种情况下,公开拟聘者与领导的关系,人们首先体会出的绝不是招聘单位的开风气之先的勇气和担当,而是首先感到了招聘单位舍我其谁有恃无恐其奈我何专横跋扈的强硬作派。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我反正是从公示中感到了冷森森的阵阵寒意。这不像是供社会监督的公示,简直就是硬梆梆的绿色通行证么!

  长江设计集团的这次招聘基本尘埃落定,不出意外的话领导子女会很快顺利入职。社会怀疑的声音也不可能让招聘重来一遍。要想平息监督人的疑惑,招聘单位还需要公开更多的真凭实据。如果这件事情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没了结果,那么这样的所谓的“公开与领导的关系”的招聘“进步”,除了留给人们绝望外,还会有什么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