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打仗非常频繁,战死的士兵遗体是怎么处理的?

如题所述

战争中,将士们的尸体如何处理?

一旦发生战争,必然会有死伤,伤员往往能够得到救治然后留下性命甚至能继续作战,可是死去的人就比较麻烦了。

最一开始的古代社会,战争中战死的人,极有可能成为战胜者的战利品。有的部落直接把敌人尸体吃掉,有的则是选择把敌人尸体做成令人畏惧的各种产品,然后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而最常见的一种,则是就地掩埋,连墓碑也没有。

这三种情况在我们熟悉的历史中都有体现。

被吃掉的尸体。

南北朝时期的侯景,发动叛乱一年失败,自己尸体就被百姓分吃了;明朝的李自成,在打败洛阳的福王后,把福王和鹿炖成了一锅福禄宴;清朝的徐锡麟,在发动起义失败后被俘虏,清朝官员瑞诚杀了他,还让亲兵把他心肝吃掉。

被侮辱的尸体。

《东周列国志》中有记载楚国人打败晋国,把晋军将士的尸体做成“京观”的事情。在隋朝和高丽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大量唐人战死沙场,也被做成了京观。直到唐太宗时期,高句丽的京观才被毁掉。

另一种说法是,战死者的头颅有可能成为敌方的玩具或者通货。秦国人与六国作战。常常是论首级给功勋。有的民族则是喜欢把敌人头颅当作足球踢,最早的足球可能就有这样的含义。

到了近代,战争的烈度虽然加大,却没有了以往那种残暴虐尸的现象。大多数成了就地掩埋,或者烧成骨灰然后掩埋挥洒。这样能够最大限度防范尸体腐败造成的细菌滋生和疫病流行。

不过,同样是就地掩埋,也是有一定区别的。

比如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对敌人的尸体,常常是集中掩埋。对自己人的尸体常常是需要收敛起来,清洗干净,然后白布包裹然后下葬。当时有位老太太,负责给牺牲的战士擦脸,一边搽一边哭。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战死了十几万解放军战士,以至于江苏安徽一代的白布都成了紧俏物资。

针对敌人将军的尸体,我们的一贯做法是,就地收敛后下葬,广播中告知位置,然后请国军自行收敛。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张灵甫、刘勘和黄百韬尸体的处理问题。

1,张灵甫尸体到底在哪里?

张灵甫死于1947年3月16日下午,当时解放军已经端着冲锋枪冲入了张灵甫的指挥所,张灵甫举手投降,可是有名战士对张灵甫有血海深仇,直接给他突突了。于是,张灵甫尸体检验后,专门购买了楠木棺材下葬。当时张灵甫军装太破烂,我军还专门给他换了一身解放军军服。事后,解放军通过广播告知了张灵甫下葬准确位置,解放军撤走后,国军取回了张灵甫尸体并且在南京安葬。

后来张灵甫儿子作为台商回到大陆,对这一基本历史不了解,硬是要说自己爸爸埋在农民家羊圈下面。还硬要拆老乡的羊圈,一度闹出了大新闻。看起来读书还是很重要的。

2,胡宗南为何不给刘勘收尸。

宜川战役中,刘勘增援宜川,结果在瓦子街遭遇解放军围歼,最后关头刘勘拉响手榴弹自爆而死。彭老总感念刘勘的硬汉气质,专门给他收敛后广播告知国军下葬位置。可是胡宗南却不敢派人去给刘勘收尸,因为他害怕解放去会设置埋伏。胡宗南明显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最后,胡宗南经不住刘勘家属的哭闹,让家属北上自行收尸,这件事才算结束。

3,黄百韬到底葬在何方?

黄百韬在淮海战役中,是最难打的一个兵团。战后,黄百韬被杨廷宴埋在了一棵大树下。杨廷宴侥幸回去告诉黄百韬妻子柳碧云。柳碧云坚持下,国民党派了十几个人潜入解放区偷运黄百韬尸体。从碾庄到蚌埠,一路担架抬着黄百韬尸体才算回来了。最后,给国军当向导指路的老头,还得到了100大洋的赏钱。

这就是战场上尸体的基本处理方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03
在战争中死亡的尸体,一般是由战胜方处理的,有的会被某些原始部落的人吃掉,有的会被做成各种令人恐惧的标本吓唬敌对方,最常见的处理方法是在野外挖个大坑埋了这些尸体。
第2个回答  2021-02-03
打仗完毕后会清理战场,士兵的尸体一般都是就近掩埋,如果死者身上有遗物的话,会带回去给他的家人。
第3个回答  2021-02-03
战死的士兵遗体很好处理的,基本就是由战胜方进行掩埋的,挖一个大坑直接都埋了。
第4个回答  2021-02-03
战死的士兵基本被填入坑中,或者一把火烧掉。在古代很多万人坑就是填埋尸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