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如此强盛,为何“河朔三镇”是唐朝的心腹大患?

“河朔三镇”是怎么成为唐朝的眼中钉,肉中刺的?

“河朔三镇”是朝廷和叛军妥协的产物

“河朔三镇”是指唐朝中后期的幽州镇、魏博镇和成德镇,这三个藩镇盘踞河北一百多年,不服从朝廷的号令,形同“国中之国”。从表面上看,“河朔三镇”的出现是唐朝衰落的表现,这其实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


 å®‰å²ä¹‹ä¹±çˆ†å‘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结束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总共历时七年零三个月。唐朝平定安史之乱之所以如此艰难,一是因为叛军多为骁勇善战的胡人,二是因为叛军有着完备的政治军事组织。

 å®‰å²ä¹‹ä¹±çš„始作俑者安禄山是混血胡人,在唐玄宗时期一身兼任范阳、平卢和河东三镇节度使,他所招募的将领和士兵也多为胡人。安禄山起兵攻占洛阳后,自立为燕帝,仿效朝廷的政治军事制度,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军事上实行节度使制度。虽然安禄山及其三个继任者安庆绪、史思明和史朝义全都死于非命,但叛军的政治军事制度并未受到任何影响,所谓安史之乱,其实是一场唐朝和燕国之间的战争。

      唐代宗即位后,能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平定叛乱,离不开回纥军队的帮助,也得益于叛军内部的矛盾。史朝义的能力不如其父亲史思明,更兼用人不当,造成其部将离心,在唐朝和回纥联军节节胜利的情况下,其部将纷纷投降唐朝,史朝义走投无路,自杀身亡。

唐代宗为尽快平息叛乱,没有追究薛嵩等人的罪过,对他们继续重用,先任命张忠志为镇冀等五州、成德军节度使,并赐姓名为李宝臣;后任命薛嵩为相卫等六州、昭义军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等五州、天雄军节度使,李怀仙以故地为幽州、卢龙军节度使。至此,“河朔三镇”正式形成。实际上,安史之乱后的许多藩镇都有割据自立的倾向,“河朔三镇”却是实力最强的三个。


 åœ¨â€œæ²³æœ”三镇”中,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最阴险狡诈,也最野心勃勃,他“计户口,重赋敛,历兵缮甲,使老弱耕,壮者在军,不数年,有众十万。又择趫秀强力者万人,号牙兵,自署置官吏,图版税入,皆私有之。”田承嗣首创的牙兵制度此后被其他藩镇效仿,成为藩镇节度使割据自立的军事基础。

 â€œæ²³æœ”三镇”是一个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08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河朔三镇被下放权利后发展快速,但受中央的控制不强,所以成了麻烦。
第2个回答  2019-08-07
河朔三镇分庭抗礼,各自为政,分散了唐朝势力,却又无法收复河朔三镇,凝聚力量,只能忍痛割爱。
第3个回答  2019-08-08
安史之乱后唐朝设立很多节度使,慢慢的形成了藩镇情况,“河朔三镇”是藩镇割据实力最强的三个。
第4个回答  2019-08-07
“河朔三镇”脱离了唐王朝管辖,对唐王朝造成了极大的坏处。而且造就了藩镇割据乱象的先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