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多金属矿基本类型特征

如题所述

工作区铜多金属矿床主要有层矽卡岩型和斑岩型两大类,并以甲玛大型铜多金属矿、驱龙大型铜(钼)矿为典型代表。

甲玛铜多金属矿资源量(331+332+333):铜264.4万t,平均品位0.78%;钼12.1万 t,平均品位0.061%;铅47.5万t,平均品位3.0%;锌10万t,平均品位1.04%。达到特 大型规模,属层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主矿体走向长3400m,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倾 角30°~60°,矿体一般厚度2~49.29m,最大者超过250m,新近深部发现厚大斑岩 型钼矿体。2011年8月中国黄金集团宣布,甲玛矿区探获铜金属408万t,平均铜品位0.41%。矿床出露于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北亚带(Ⅳ1)。矿区出露地层为侏罗系和白垩系,主要有 复陆屑碎屑岩建造、碳酸盐岩建造和中酸性火山岩建造等。上侏罗统多底沟组主体岩性为 结晶灰岩、泥质结晶灰岩,大理岩化结晶灰岩,下白垩统林布宗组岩性以灰-深灰色绢云 母板岩、斑岩板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变质石英砂岩。含矿层矽卡岩处于多底沟组大理 岩与林布宗组砂板岩转换部位,受岩性岩相控制明显。

据西藏地质矿产局资料,矿区中南部主要出露喜马拉雅早期(50~65 Ma)中-酸性 复式岩基,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斑岩、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且以花 岗闪长斑岩居多;次有喜马拉雅晚期(13~20 Ma)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岩脉,岩株。F1断裂为矿区主要控矿构造,全长大于13km,一般宽20m,最宽80m,具“铲状”剥 离断层形态(倾角70°~50°或往深部变为35°~10°甚至10°~0°)和两期以上的 活动历史。因此,矿区主矿体受NWW向“Z”字形剥离断层(F1)带控制,从西(铅山)往东由浅部以Pb和Cu-Pb-Zn为主,往东(铜山)往深部出现以Cu,Mo为主的变化趋势,预测深部尚有斑岩型铜(钼)矿的找矿潜力。已知金属矿物为方铅矿、黄铜矿、斑铜矿、闪锌矿、辉钼矿、硫钴矿、辉砷钴矿、磁黄铁矿、黄铁矿等,脉石矿物为石榴子石、透辉 石、透闪石、斜长石、钾长石、硅灰石、石英、方解石等。矿石结构以他形、半自形粒状 为主,多呈稀疏浸染状、层纹状、条带状。

区域构造研究表明:矿床处于甲玛-日多弧内局限盆地内经历了三期构造变形:一是 盆地形成初期与伸展构造(剥离断层?)有关的“顺层”剪切固态流变作用及变形;二是 晚白垩世主期挤压褶皱变形形成墨竹工卡-恩玛日复向斜;三是矿区内如NWW向控矿断 裂(剥离断层F1?)“推闭期”的由北向南的逆冲推覆作用的构造变形。总体显示区内 控矿剥离断层“先伸展引张成矿、后逆冲推闭褶皱”的复杂演化过程(图2-3)。

西藏巨龙铜业公司经过系统勘探,驱龙主矿段铜(钼)矿资源量(333+334):铜789万t,伴生钼50.1万t,伴生银5931.8t;Cu平均品位0.496%,Mo平均品位0.032%,Ag平均 品位3.724g/h。达到超大型铜矿床规模,属斑岩型铜(钼)矿。

图2-3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地质图

根据肖波等(2009,2011)研究资料,矿区内的中新世侵入岩从老到新顺序为: 花岗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闪长玢岩,侵位时 限为(17.9~13.1 Ma,Xiao et al.,2012)。由于多期次岩体的侵入,驱龙矿区内经 历了广泛的热液活动,形成了国内迄今为止规模最为宏大的蚀变带,矿区蚀变范围东西长 约8km,南北宽达3~4km,面积达32km2;蚀变和脉系丰富,具有典型斑岩型矿床的 蚀变及脉系类型。

驱龙矿区的蚀变类型以二长花岗斑岩体为中心,具有中心式环状对称蚀变分带的特征; 从斑岩体内向外、由深到浅,依次出现钾硅酸盐化蚀变带、弱黄铁绢英岩化蚀变带、粘土 化蚀变带、青磐岩化蚀变带,其中在各种蚀变类型中均发育有热液硬石膏,尤其是钾硅酸 盐化和绢云母化蚀变带中普遍共生硬石膏为该矿床的显著特色。矿区的蚀变分带和蚀变矿 物组合特征与国内外典型的斑岩型矿床基本相似,但是弥散状的钾长石化蚀变较弱,主体 还未被揭示出来,斑岩核心部位(深部)的硅化网脉带(钼矿主带)更是远未被揭示出来。

驱龙矿体总体上为隐伏-半隐伏矿体,几乎全部是原生矿,只在局部地表发育厚度不 大(0~22m)的次生氧化淋滤带(图2-4)。

图2-4 驱龙斑岩成矿系统地质简图(据和肖波等,2009,有修改)

在15线至24勘探线之间平面上东西长2000m,南北宽1500m,沿平面、垂直方向 上连续为一整体,矿体在深部形态上为一不规则柱状陡倾斜体,目前勘探工作控制矿体的 垂向延深达1350m;矿体在8勘探线ZK811号钻孔(开孔海拔5096m)最大见矿深度为 972m,矿体控制最低海拔标高为4124m,在3勘探线ZK317号钻孔(开孔海拔5430m)见矿深500m,矿体控制最高海拔标高5079m,多数钻孔控制矿体标高在4600~4700m 之间。平面上,矿体向东在24线,向西在19线基本尖灭,东部20线至24线间矿体逐渐 贫化变薄,向南东方向尖灭;西部11线至15线间,矿体逐渐变小,至15线矿体厚度变 薄至200m,在15线至19线间,矿体呈尖灭状态。在垂直方向,矿体呈不规则柱状体向 深部延伸,近于直立,矿区南部向南陡倾。绝大多数钻孔见矿厚度300~500m,单孔见 矿厚度最厚达972m(ZK811),终孔仍在矿体中。矿石构造以典型的细脉浸染状构造为主,其次是脉状构造和稀疏浸染状构造,少量的团块状构造、块状构造等。金属矿物以黄铜矿、黄铁矿为主,辉钼矿次之,少量的斑铜矿、辉铜矿、磁铁矿、孔雀石、方铅矿、闪锌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