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雄风”-3型反舰导弹的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9

同族两型先期导弹作铺垫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台湾军方为了改变武器来源少的状况,曾决定自行发展一些“有威胁”的打击武器。1970年,台湾开始研发“雄风”-1型导弹,但由于自身科技水平有限,研制能力不足,进展十分缓慢。1973年,台湾寻求向以色列购买导弹,得到了以色列的技术支持。1975年,台湾利用以色列技术仿制成功“雄风”-1型导弹。从80年代初起,台湾前后共生产了438枚“雄风”-1型导弹,并陆续装备部队:台湾海军主要把该型导弹装备于“锦江”级巡逻舰,以及“海鸥”和“毒蜂”导弹快艇上;1987年又将其装备海岸导弹部队。“雄风”-1型导弹系统由导弹探测系统、火控系统与发射装置等组成。该导弹的弹长3.42米、弹径0.34米,翼展1.4米,重340公斤;推进系统为固体燃料推进器,最大射程为38千米,最大飞行速度达0.7马赫。
作为舰舰导弹,“雄风”-1型导弹的飞行速度显然太低,性能也不算好。于是,从1988年起,台湾“中山科学院”又着手为海军研制“雄风”-2型舰舰导弹,于1990年获得成功。这型导弹是以美国RGM-84“鱼叉”舰舰导弹为蓝本进行研制和改进的,其战技术性能都有相当大的提高。与“雄风”-Ⅰ型导弹相比,“雄风”-2型导弹要比1型要细长一些,弹长3.9米、弹径0.325米,翼展1.38米;最大射程为104千米、最大飞行速度0.9马赫。“雄风”-2型导弹的末制导装置比较先进,发射装置轻便紧凑,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和较强的远距离掠海突防能力。到1993年底,台军共生产了642枚“雄风”-2型导弹,并被大量地装备到“成功”级导弹护卫舰、“康定”级导弹护卫舰和“阳”字号驱逐舰等战舰上。台军在“雄风”-2舰舰导弹的基础上,接连开发了岸舰导弹和空舰导弹,使之成为台军中唯一的陆、海空三军通用导弹。
研制远程、超音速舰舰导弹
台湾当局不仅希望能够有效地对付对方来袭的各种超音速导弹,而且时刻梦想着“境外决战”,为此它感到原有的武器装备实在是难以满足要求,已装备部队的两型“雄风”舰舰导弹的射程都太短,而且都是亚音速,其作战能力极其有限。所以,从1996年起,台湾“中山科学院”又开始研发“雄风”-3型舰舰导弹。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力图依靠自身的技术来研制“雄风”-3型舰舰导弹的进展始终不大。直到美国政府宣布单方面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之后,台“中山科学院”才有机会从美国和以色列获得了一些关键技术,从而推进了“雄风”-3型舰舰导弹的研制进程。1998年,“雄风”-3型导弹试验弹首次试飞成功。1年后,“雄风”-3型导弹又相继完成了“超音速自由飞行、巡航后俯冲、模拟攻舰低-高-低弹道飞行、超低空掠海飞行”等多项试验飞行。在2001年4月举行的“汉光17号”军事演习中,台军在屏东县的九鹏导弹试射场对“雄风”-3型导弹进行了首次实战试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