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在古代是什么地位,官职多大?

如题所述

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进士本身没有官职,经过朝廷指派任命后才会赐予官职,官职大小不定。

古代科举通过会试,一个月之后,所有取得贡士头衔的人都要参加最后一场考试,也就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贡士参加殿试均不落榜,由皇帝重新排名罢,殿试完毕,次日阅卷,再次日放榜。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都称进士。

通过殿试获取进士头衔后,就等待朝廷礼部安排职位。第一甲三人,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按考试名次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官职。

扩展资料:

科举考试起源于隋朝,隋朝于605年首次开的进士科,被视为科举的开端。隋、唐时,“进士科”只是科举各科中的其一,考的是诗赋。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

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进士出身。

从唐朝举行第一次科举考试开始算起,到1905年废除科举,近1300年的时间里,进士都是中国政治的主角。一个人通过了国家的统一考试,获得了进士的地位,才被国家征辟任命为官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进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8-03
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在官学界相当于现在的最高学历了。但就是学历高也不是官员,没有官职,只是有缺候补的资格,所以即使是秀才,举人,进士都有人主动资助,以求做官之后得到回报。

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
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8
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他并不是官职,一般的按照明朝规矩,进士初任的官职在七品左右,也就是一个县令的样子。
但是进士的地位很高,进士在日后的升迁中,要比其他途径进入仕途的人要顺利得多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7-14
进士最低正八品官职,相当于现在县里边的局长之类的。状元从六品的官职,京官,榜眼、探花还有二甲等七品左右,可授知县,也可授翰林院庶吉士之类小官。前途无量。
第4个回答  2009-12-29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详细可以进入百度百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