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4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这句话出自《哈姆雷特》Act  1 scene2的独白:——Frailty ,thy name is woman.为什么会想到这句话呢?应该是从偶然看到的综艺开始,其实我是很少看这类节目的,就是那么的凑巧,无意之间在b站看到了芒果台的综艺《我家那闺女》的剪辑片段,其中吴昕在节目中的脆弱和焦虑,真的让人怜惜,也让我有很多关于女性的话题想要说。

        还是从这档综艺说起吧,节目中吴昕的恸哭,那段自我的独白,是否让更多的都市女性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共鸣。大龄女孩的标签、工作随时会被他人取代的焦虑、对健康、年龄的在意这些因素无不时时困扰着吴昕,也是当下很多都市女性的真实写照。事业不近如人意,青春的流逝、婚恋问题、外部舆论的压迫,让屏幕下的观众不觉惊异,原来闪亮光鲜的女主持也同样面临着和普通人一样的苦恼,然而,女人,就因为是女人就一定是脆弱的代名词吗?

        更多的女性更希望成为的是金南珠在《迷雾》中饰演的女主播那样的职业女性,但是即使是最强女主播也不免会对上司发出这样的扣问:“前辈们担任九点新闻主播后第一年就成了局长,但是我是第七年了,依然职位是部长,为什么?因为是女人。”因为是女人,所以女性在职场上,同男人相比,是身处劣势的,职业发展优先考虑男性,男人拥有更广博的职业发展空间,女人随时可能因为带小孩而被他人取代,年轻貌美有能力的女孩不是存在被潜规则的危险,就是被冠以上位的标签,这就是我们身处的社会中存在的对女性赤裸的偏见和恶意。

        男女平权在社会中很难办到吧?即使女性一直为此而奋斗,成为成功的职业女性,经济独立、财务自由,也难逃相亲鄙视链——女人啊,你固然肤白貌美、经济独立,学历出众,但是你工作太忙、出差太多、年龄太大,因此你是一套好户型的房子,但是地方段不好,没有人放弃市区的房子选择郊区的房子。故而,七大姑八大姨,隔壁王叔李婶常常会说女孩子不需要奋斗太多的,有个稳定的工作在最好的年龄把自己嫁了吧,重要的是嫁个好人家。

        嫁人是不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这句话我不反驳。但是期望通过嫁人来改变人生际遇,实在是搞笑,没有人愿意为你负重前行,你又凭什么觉得自己的人生是可以建立在别人的身上的,并籍此一定可以获得幸福。挣脱世俗给女人带上的枷锁很难,但是选择不妥协的人生是一种难得的勇气。

          也是在去年年末,看了日剧《双重幻想》,该剧由水川麻美主演,之前写过她主演的《东京女子图鉴》。这部剧跟《东鉴》比起来尺度是很大很大了,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已婚职业女性突破自我、自我解放的故事,突破和解放的表现就是:纵欲。多么熟悉的配方,上一次看到这样的描写,应该是《十日谈》,我自然而然的将《双重幻想》和《十日谈》联系了起来,无论是人性的解放还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在探求和破除陈规、救赎的路上,无一不设置了相同的描绘手法——纵欲,这种需要隔着遮羞布隐藏的活计,被如此直白、激烈的展现出来,这种碰撞、这种突破显然是最能直接表达出“转变”一词的艺术描写手法和艺术刻画技巧。

        女性自由的觉醒,破除既有关系羁绊、伦理道德束缚,放开渴望,从性依附到性解放,通过男人摆脱男人,获得真正意义的自由,无边际里表达自我,烟火般璀璨生命,得瞬间永恒,这是《双重幻想》的主人公奈津做出的改变,这种改变对于奈津来说只是开始,她仅仅只是摆脱了来自家庭包括母亲和丈夫的既有束缚,她想要寻回自我还有很遥远的距离。

      奈津是一个写那些让女演员念起台词来都忍不住要面红耳赤的电视剧作家,她与丈夫住在位于东京北部一个叫埼玉的安静城市里,日常生活由丈夫省吾打理,对于很多女性而言,在外有一份喜欢的工作,在内有个顾家的丈夫,甚至包揽所有家务活,是一件感到幸福的事情。

        然而,只有奈津知道,每一次省吾粗鲁地对奈津表达自己的需求,甚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也理所应当的对着作品指手画脚,而这个时候自己的事业远胜于丈夫。面对着丈夫过度的关爱,生活像一趟死水,压抑而沉闷着。加之奈津有一个控制欲极强的母亲。作为“一家之长”总是不时到家里对奈津发号施令,要求她做好妻子的本分,完全无视她已经成年许久。母亲、丈夫越来越趋同为一线,干扰着奈津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存在的根本,奈津觉得想要对人说出自己的不满,表达自己的诉求,在别人眼中这样的痛苦是站不住脚的,谁的人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内心无数次的压抑折磨着她:“这让我感觉像是一边呼吸一边窒息。虽然死不了,却没有活着的感觉。”

      顺遂的人生不是奈津想要的,或者根本在于从未反抗过母亲的强势,也从未认真做过自己,表达过自己的诉求,为自己决定一次,做出一次选择。不仅如此,母亲的影响如影随行,哪怕自己已经35岁,更为可怕的是自己的丈夫也与母亲趋同,难道自己的一生都要活在别人的期许下,而不是自己的意愿。虽然活着却没有活着的感觉,因为活着是活给别人看的,不是活出自己。长期的压抑,所谓物极必反,压制的越厉害,反弹的越强烈。

      于是奈津在35岁之前掩盖自己内心的呼唤,35岁后从一封电邮开始,去靠近自己的内心,这撕裂的方式,直白而炫目,奈津前后遇到了三个男人,享誉国际的戏剧界导演志泽一狼太,让她正视自己对于性的渴望,在这段关系里志泽占据了绝对的话语权。第二个男人岩井,是奈津昔日的学长,他在这段关系里扮演着倾听者的角色。第三个男人是性格强势的新人演员大林也一,年轻帅气、感情充沛。阶梯式描写有没有,从老男人到同龄人到小奶狗,这三个人在奈津的突破中,代表了不同阶段,入门阶段是志泽,成长阶段是岩井,出师阶段是大林。

        这三个男人代表了奈津的蜕变,大林是小说出现的最后一个男人,这个时候奈津已经摆脱了母亲的束缚,奈津穿着少女时代的浴衣,要穿上它和新男友去看烟火大会,奈津鲜少地向母亲提问:“我的人生是不是错了,是不是错了?”她渴望母亲作出解答,并将自己的心贴近母亲。然而母亲并没有做出解答,而是彻底放弃了她,说她太绝情了。

        这次奈津主动告别了母亲,她不再是那个被妈妈指着鼻子骂的孩子了,她战胜了从小到大对于权威的恐惧。

        小说的结尾:奈津终于从需要人的人变成了被需要的那个人。她穿着白色的浴衣,和年轻的情人去看烟火大会,结束时他们拉着的手被年轻漂亮的女孩撞开,两人被冲散在人群中。

        引用一段小说的描写:

“啊,为什么如此的凄寂?

难道无限的自由就是如此难以忍受的凄寂吗?

奈津没有听到呼唤自己名字的声音。

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脱下另一只木屐提在手上,

卷起衣服下摆,赤脚踏在冰凉的草地上,

走下堤坝去寻找那只失落的木屐。

河面上吹来了清爽的夜风。

夜风中那早该消除弥迹的烟花却余烟未散,袅袅不绝。”

        这段描写很美啊,代表了奈津以后的道路,无论怎样终于是一个人了,孤寂也罢,以后也要靠自己啊。

        突破世俗的转变,惊世骇俗。

        尽管现实中这样操作有违公序良俗,但是以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呈现,是最能直白的表现出女性的自我觉醒的。

        小说指明的只是这种觉醒开始了,并不代表着指引女性到达最正确的方向。因此,小说着重描写了从奈津意识觉醒到突破的部分和过程,但是在结尾处,奈津孤身一人,被人流冲撞而散,孤身的她,才是真正挣脱一切,独自探寻道路的开始。

        终于奈津完成了,女性从依附男人,到摆脱男人,拥有自我决定、自我选择的权利,并且不为世俗舆论干扰,坚持走自己的道路的蜕变。

        纵观小说,一个女人的自我觉醒居然要依靠男人来摆脱男人,这一点我不是很能认同,但是从侧面说明这依然是男权至上的社会。

        男女平权这个说辞提了很多年了,依然会有社会公知,爆出“正是中国女性的堕落导致了整个国家的堕落”这样的厥词。

        红颜祸水,祸国殃民。中国女性背了几千年的锅,建国后,终于甩锅变为了妇女能顶半边天。不料,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男性居然还是如此鄙夷女性。

        可以想象,一个女性在社会中要有自己的一片天地,需要付出多少艰辛与汗水。也不难想象,事业成功、经济独立却大龄未婚的女性是如何被社会归为异类的。

        即使是已婚女性,在面临生育问题时,也会陷入两难的抉择,生育是维系家庭的根本,大多数职场女性都面临着生育后如何回归的难题?奋斗多年的职位能否保住,随时会被新人所顶替的恐惧,职业上升空间的封闭。

      这就是莎士比亚曾经定义过的女人,女人的代名词即是脆弱。即便如此,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你依然可以看到女性对于社会的贡献,女性在事业上所取得的不亚于男性的成就。在中国,有万千女性在不同行业从事着不同种类的工作。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这句话在伦敦的大剧院中回响之时,丝毫没有影响到坐在包厢里看剧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心情,在伊丽莎白一世死后,她为英国留下了一个蒸蒸日上的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