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丧不后补”?为什么说丧事后的人情是不能接受的?

如题所述

在当下,随礼成为很多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很多人一个月工资下来,有半数用来随礼,甚至入不敷出的情况也并非没有。随礼成为了很多人的负担,但是这个负担又不得不背负。尽管近些年,媒体不断探讨随礼的必要性,但是,随礼现象依旧存在。而提起随礼,很多人会想起这句话:喜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

在过去,人们在做事之前都图个吉利,并且在这种观念的驱动下,产生了专门的、成体系的忌讳规矩:比如春节期间,忌讳说类似“死”这种不吉利的话。这种文化在随礼方面也有一定的体现。本文所说的俗语,其实就是这种文化的一种归纳和体现。

先说“喜不送伞。”在当代,随礼的概念很简单,基本上是给钱吃酒席,甚至随着移动支付的便利,有时候直接网络转账,连吃酒席都省了。但是在古代,货币流通性不发达的时代里,随礼有时候不局限于送钱,还包括送一些日常用品。比如说在过去结婚的喜事上,随礼送东西可以送锅碗瓢盆,可以送日用百货,但唯独不能送伞,因为伞的谐音是“散”,有“分散”、“离散”的联想。为此,为了避免不吉利,传统喜事上,随礼是不能送伞的。

再说“寿不送烟”。在过去农村,老人遇到逢十大寿——比如六十大寿、七十大寿或者八十大寿等等,有条件的人家会举办寿宴。寿宴也是要随礼的。而在寿宴上,是不能送烟的。因为“烟”的谐音是“咽”,会让人产生联想,想到“咽气”。送这种礼物会让人感到自己受到诅咒,尤其是老年人,现代医学认为,老年人大多有一定程度的老年抑郁症,老年人在寿宴上如果收到“烟”,也会因为这个联想而产生胡思乱想的心理,因此传统习俗,在寿宴上不能送老人烟。

最后说“丧不后补”。在随礼的时候,很多人因为没能及时收到消息,而错过随礼——比如亲朋办事情当天,自己因为在外而错过赴宴,没能及时随礼。不过,一般的这种情况,可以在事后补上礼金。但是,有种事情,如果耽误了随礼,是万万不能补礼的。那就是丧事。丧事意味着亲朋家里有人故去。而在事后补礼,给人不好的联想:会让人联想这种和死亡相关的礼金,会不会给家里人带来再度的损害,因此,补丧事的礼金,会让人有种被诅咒的感觉。因此,传统习俗不主张补交丧事的礼金,这就是“丧不后补”。

虽然中国社会在最近几十年,无论是科技还是生活都有了突飞猛进得发展,但是,随礼文化依旧具备顽强的生命力。本文提到的送东西的习俗,在当下基本上不存在了,因为随礼都是随现金。但是,“丧不后补”依旧存在着现实意义。因此,本文所说的俗语,依旧有值得深思的地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05
丧不后补:“丧”是指白事所随的人情份子钱。亲人去世都会向外发出讣告,一般在自家门口立一木板,白纸书写。特别告知,殁于何时,停尸几天,何时酬谢乡邻亲朋以及出殡的时分,也就是说酬谢之日就是随礼之时。能赶来的来了,有事不能来的也让别人代替上了份子钱。
不过,也有这样那样的原因既没有亲临吊唁,也没有把礼捎上的。千万别在人家已经下葬了,又去补着上礼或者发个红包过去。一来,人家是白事,你发个红包,未免叫人难堪;二来,人家还没有从悲痛中走出来,再去补礼,就等于揭开了“伤疤”;三来,按民间的说法,白事随礼是“上贡”给亡者“享用”的。因此丧事一结束,即使没有随上礼,这一曲就算完了。有心的话,再到其他事上加倍去补。
第2个回答  2022-02-07
因为太忙或者其他的原因,忘了给办丧事的人家送礼,之后想把这份人情还上。不过,农村还是有忌讳的,这个“礼”千万是不能去补的。虽然说补送是为了表达歉意和诚心,但是主人不但不会领这份情,还会一脸的不高兴,甚至被责怪。这是因为,一方面,农村办白事的讲究本来就不少,在农民看来,事后“补礼”,多少有些旧事重提,揭开伤疤的意思;另一方面,至亲离世本来就是一件伤心事,丧礼办完也就意味了一切过去了。如果有心想补上这份心,不合时宜地补礼,只会让逝者的家人再伤心一次;再者,丧事本身重在吊唁,连吊唁也没到场。都过去了,人都入土为安了,后续再补,显得有上不太尊重逝者。因此,也就有了“丧不后补”的说法。
第3个回答  2022-02-07
在当下,随礼成为很多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很多人一个月工资下来,有半数用来随礼,甚至入不敷出的情况也并非没有。随礼成为了很多人的负担,但是这个负担又不得不背负。尽管近些年,媒体不断探讨随礼的必要性,但是,随礼现象依旧存在。而提起随礼,很多人会想起这句话:喜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

在过去,人们在做事之前都图个吉利,并且在这种观念的驱动下,产生了专门的、成体系的忌讳规矩:比如春节期间,忌讳说类似“死”这种不吉利的话。这种文化在随礼方面也有一定的体现。本文所说的俗语,其实就是这种文化的一种归纳和体现。

先说“喜不送伞。”在当代,随礼的概念很简单,基本上是给钱吃酒席,甚至随着移动支付的便利,有时候直接网络转账,连吃酒席都省了。但是在古代,货币流通性不发达的时代里,随礼有时候不局限于送钱,还包括送一些日常用品。比如说在过去结婚的喜事上,随礼送东西可以送锅碗瓢盆,可以送日用百货,但唯独不能送伞,因为伞的谐音是“散”,有“分散”、“离散”的联想。为此,为了避免不吉利,传统喜事上,随礼是不能送伞的。

再说“寿不送烟”。在过去农村,老人遇到逢十大寿——比如六十大寿、七十大寿或者八十大寿等等,有条件的人家会举办寿宴。寿宴也是要随礼的。而在寿宴上,是不能送烟的。因为“烟”的谐音是“咽”,会让人产生联想,想到“咽气”。送这种礼物会让人感到自己受到诅咒,尤其是老年人,现代医学认为,老年人大多有一定程度的老年抑郁症,老年人在寿宴上如果收到“烟”,也会因为这个联想而产生胡思乱想的心理,因此传统习俗,在寿宴上不能送老人烟。

最后说“丧不后补”。在随礼的时候,很多人因为没能及时收到消息,而错过随礼——比如亲朋办事情当天,自己因为在外而错过赴宴,没能及时随礼。不过,一般的这种情况,可以在事后补上礼金。但是,有种事情,如果耽误了随礼,是万万不能补礼的。那就是丧事。丧事意味着亲朋家里有人故去。而在事后补礼,给人不好的联想:会让人联想这种和死亡相关的礼金,会不会给家里人带来再度的损害,因此,补丧事的礼金,会让人有种被诅咒的感觉。因此,传统习俗不主张补交丧事的礼金,这就是“丧不后补”。
第4个回答  2022-02-07
就是家里面有人去世了,当天你不知道,后来知道的可能就不能再给给钱了,或者给买东西了,是这个意思,这都是老一辈传下来的,咱们也说不准,这个就是办丧事,这个事儿好像是不能补补,不能补就别补了,等以后别人家有别的事情了,过生日啊,孩子什么上学了,升学了,这样咱们再还人情吧,只要有人情在的时候,什么时候都能还呢,那都无所谓,人家也会理解你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