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名字的由来是?

如题所述

四川是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

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宋设川峡路(注:非川陕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

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

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取全称中的“川”字作为简称。又因辖区西部古为蜀国地,故又简称“蜀”。

扩展资料

位置境域:

位于中国西南腹地,介于东经97°21'~108°33'和北纬26°03'~34°19'之间,地处长江上游,辖区面积48.6万平方公里,与7个省(区、市)接壤,北连陕西、甘肃、青海,南接云南、贵州,东邻重庆,西衔西藏。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

行政区划:

截止2019年9月,四川省下辖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18个县级市,107个县,4个自治县,54个市辖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川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一张图告诉你中国各省区市名字由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4
四川的由来

上古时我们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创造了四川文化的那个区划,在秦时置为巴郡、蜀郡,汗代叫益州,唐代改为剑南道,后分为剑南西川道和剑南东川道,分别在成都和三台设立治所。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区划,只有东、西两川,故简称“两川”。唐玄宗时,他又对此区划作了调整,有了剑南西川道、剑南东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设置(山南西道辖今陕南、川北地区、治所在汗中)。这样,便有了“三川”的简称。由于宋真宗这一调整,又在益(成都)、梓(三台)、利(汗中)州三州之外,新置夔州(奉节),于是,这一区域在宋代便被称为“川峡四路”,后来就简称为“四川”。这就是我们“四川”的来源。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5-12-13
四川,为我国之一省,位于长江流域西部上游。境内因有岷、沱、嘉陵与长江四大川,故而得名,即禹贡所称梁州之域。

四川的历史:

周时为巴、蜀诸国地,秦时为巴、蜀二郡,故别称蜀省,又称巴蜀。汉为益州郡,晋为梁、益二州。唐代置剑南、山南、黔中诸道;宋置四川路;元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明置四川市政使司;清置四川省,民国仍之。其地东邻湖北、湖南,南连贵州、云南,西接西康,北界青海、甘肃、陕西。面积约三十万零三千余方公里。省会日成都市。全境俱属盆地地形,名四川盆地。又因盆地四周丘陵,多由红棕色砂岩所构成,风化土壤,亦多、属赭红色,故又有「红盆地」之称。 省境北有岷山、摩天岭、米仓山;东北一有大巴山;东有巫山;南界云贵高原;西有邛崃山。其位于省内西南之峨眉山,高三千零三十五公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为着名之佛教与避暑胜地。盆地底部,约占全省面积三分之二,略呈梯形,除南部因稍受褶曲,有低矮摺曲山脉以外,余多为宽广之谷地与和缓之丘陵地,中有成都平原,由岷、沱两江所冲积而成,面积约六千方公里。盆底地势南倾,长江由西南进入本省,流贯南部,破巫山而东入湖北,成三峡之险。三峡中之瞿塘峡,在奉节县东,为三峡之首;往东为巫峡,在巫山县东;更东为西陵峡,则在湖北省境内。三峡相连,长数百公里,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江石突立,水急滩多。中以瞿塘最险,巫峡最长。长江北岸之大支流,有发源于盆地西北山岳,而于宜宾注入长江之岷江;发源于甘肃,纳涪、渠两江而于重庆汇流之嘉陵江;以及界于岷江与嘉陵江中间较短之沱江。南岸支流则有黔江。 四川位于北纬三十度附近,属华中 气候区 ,但年均温较华中各区为高。夏季,因地居内陆,为羣峯环绕,难得海洋调节,故相当闷热;冬季,因有秦岭与大巴山之双重屏障,北方寒流,不易侵入,亦颇温暖,霜雪少见。全年湿度均高。年雨量,川南沿江一带,约一千公厘以上;川北较少,约八百公厘左右
第3个回答  2005-12-13
四川的名字是宋朝政区改革之后才出现的,因为宋朝的时候在这个地区设了川峡四路,所以叫做四川。
第4个回答  2020-10-12
上古时我们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创造了四川文化的那个区划,在秦时置为巴郡、蜀郡,汗代叫益州,唐代改为剑南道,后分为剑南西川道和剑南东川道,分别在成都和三台设立治所。

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区划,只有东、西两川,故简称“两川”。唐玄宗时,他又对此区划作了调整,有了剑南西川道、剑南东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设置(山南西道辖今陕南、川北地区、治所在汗中)。

这样,便有了“三川”的简称。由于宋真宗这一调整,又在益(成都)、梓(三台)、利(汗中)州三州之外,新置夔州(奉节),于是,这一区域在宋代便被称为“川峡四路”,后来就简称为“四川”。这就是我们“四川”的来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