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轮胎类型知识:常规选项&冬季轮胎

如题所述

两个问题:

哪种轮胎适合家用汽车

是否有必要更换冬季轮胎

汽车轮胎按照功能分类可以分为三大类:HT公路轮胎,A·MT越野轮胎,LT载重轮胎。使用家用的自然是HT,不过因为部分越野车型也会作为家用代步汽车使用,所以先来了解这两种轮胎吧。

AT·全地形轮胎的特点是胎冠纵纹路设计比较特殊,横纹路也不是连接为一体的设计;而是均衡的块状突起组成的胎冠,且间隔往往比较大。这种设计的排水能力是比较差的,但是在非铺装路面比如夯实土路或泥地驾驶时,轮胎在地面上压出的不规则的沟槽可以大幅提升抓地力。

MT·泥地轮胎可以理解为AT轮胎的加强型,特点是加大胎冠深度与间隙宽度,以进一步提升泥地的抓地力;然而铺装路面的抓地力会更差,所以这种轮胎只适合越野爱好者使用,适合的车型是越野车和皮卡。

HT公路轮胎

分类:

耐磨型

静音型

运动型

均衡型

单导向

上述五类轮胎都可以属于HT类别,区别则是各自命名的特点;不过本质区别主要是轮胎补强剂程度的区别吧,比如耐磨轮胎程度高则硬度高,足够耐用但是胎噪也会比较大。

然而家用汽车用户往往偏好选择这种类型,因为要追求个性价比;但是绝大多数家用汽车没有必要这样选择,因为行驶里程能超过一万公里的家用车都是很少的。而即使按照年均一万公里为参考,这种轮胎理论上可以使用接近十年,可是现实中基本不可能,因为轮胎会自然老化。

「合成橡胶」是轮胎的材料,类型多种多样,但只要是以天然橡胶为基础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就必然会因化学反应而老化;老化后的轮胎会在高频率的压缩形变过程中,出现胎冠底部的撕裂,以及侧壁位置的开裂。

胎冠的厚度往往认定为≥13mm,然而这是包括突出花纹层的标准;沟槽底部到内部的厚度实际只是≥6mm的标准,所以开裂到接近2mm则有较高的爆胎风险。侧壁的厚度也只有6mm左右,但是加固结构只有帘线层,结构的强度是不如胎冠的;这一位置只要开裂就不建议使用了,因为车辆以中高速行驶时,车轮每分钟也有数千转的高转速,侧壁高频率的压缩也容易爆胎。

综上所述,轮胎会因为自然老化而报废,老化出现裂纹平均只需要四年,达到开裂的程度只是5年左右;而此时的耐磨轮胎厚度还很高,耐磨又有多大的意义呢?这种轮胎更适合追求性价比的商务车辆用户,或者行驶里程较多的自驾游爱好者。

普通家用汽车建议选择静音轮胎,高性能汽车可以考虑运动型或单导向轮胎;行驶里程在年均两万公里以内的话,各项功能均衡的“均衡型轮胎”是最佳选项。

冬季轮胎

分类:

普通冬季轮胎

雪地轮胎

冰面轮胎

冬季轮胎可以理解为「低温·静音型轮胎」,普通HT轮胎在低于7℃的温度环境中,橡胶的硬度会比较明显的提升,胎噪会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强。

但是冬季轮胎的硬度会有明显改善,胎噪和抓地力都会有所改善;只是普通家用汽车不建议选择,因为不会很激烈地驾驶,普通的轮胎硬度也能够保证低温的摩擦系数。至于胎噪即使大一些也不会很夸张,不过冬季轮胎的价格还是比较夸张的,最普通的品牌更换一组也需要3k左右;而且两类轮胎更换时需要拆卸车轮扒掉轮胎操作,费用也不算低。

「雪地轮胎」只建议长期在西北驾车的用户选择,没有很长时间在皑皑白雪上行驶的需求,这种轮胎都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原因在于雪地轮胎只是通过胎冠接地面特殊的纹路设计,以及类似于AT轮胎的胎冠设计,实现在雪地提升抓地力。

在铺路路面上会有较大的噪音,磨损程度也会比较大;而在冰面上是起不到有效防滑效果的,在冰面上除了使用专用轮胎,剩余最佳选项就是带有破碎钉的牛津材质防滑链,虽说这种材质耐用性不强,但偶尔应急使用功能还是靠得住的。至于铁质防滑链只适合雪地,在冰面上的效果会很差,参考下图组吧。

「冰面轮胎」等于普通轮胎加上牛筋破碎钉的防滑链,区别只是把钉子固定在胎冠里了;这种轮胎是不建议普通用户使用的,因为对于铺装路面的破坏性非常大,对于车辆悬架减振系统,以及车架刚性也会有很大影响,这种轮胎只适合在南北极。

这就是三类冬季轮胎的特点,没有刚需则不建议考虑,两类轮胎换着用也无法解决老化损坏的问题;关于轮胎的话题就聊到这里了,供参考。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