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于求成的正反面例子

如题所述

1、揠苗助长

有一个宋国人靠种庄稼为生,天天都必须到地里去劳动,就这样日复一日,每当劳动了一天,宋国人回到家以后,便累得一动也不想动,连话也懒得说一句,宋国人觉得真是辛苦极了,更令他心烦的是,他天天扛着锄头去田里累死累活,但是不解人意的庄稼,似乎一点也没有长高。

这一天,宋国人耕了很久的地,坐在田埂上休息,突然,他的脑子里蹦出一个主意:“对呀,我原来怎么没想到,就这么办!”宋国人顿时来劲了,一跃而起开始忙碌……

太阳落山了,宋国人的妻子早已做好了饭菜,坐在桌边等他回来,忽然门“吱呀”一声开了,宋国人满头大汗地回来了,他一进门就兴奋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把每一根庄稼都拔出来了一些,它们一下子就长高了这么多……”他边说边比划着。

“什么?你……”宋国人的儿子大吃一惊,他连话也顾不上说完,就赶紧提了盏灯笼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田里去,可是已经晚了,庄稼已经全都枯死了。

自然界万物的生长,都是有自己的客观规律的,人无力强行改变这些规律,只有遵循规律去办事才能取得成功,愚蠢的宋国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一心只想让庄稼按自己的意愿快长高,结果落得一个相反的下场。

2、杀鸡取卵

从前有个老太婆养了一只老母鸡,这只鸡不仅长得高大肥壮,叫起来好听,还有一个特别的珍奇之处,就是每天下一只金蛋。老太婆每天得到一个金蛋后,就什么事也不用干了,日子过得很不错。可是她是个很贪心的人,想尽快得到更多的金蛋,因此常常守候在鸡身边。

这只鸡一天只能下一个金蛋,老太婆心想,既然它能下金蛋,说明肚子里的金蛋还很多。她为了取出所有的金蛋,就把鸡给杀了,没想到剖开鸡肚子一看,里面一个金蛋也没有。她十分后悔,但已经来不及了。这个成语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3、磨刀不误砍柴工

阿德、阿财两个樵夫一起上山砍柴。上山砍柴一定要早睡早起,才可以在天亮时抵达砍柴地点。阿德想,“多砍一捆就多一份收入,我明天可要起得更早,在天亮之前抵达。”阿财则在回家以后抓紧时间磨刀,并且准备第二天把磨刀石带上山。

第二天,阿德比阿财先到山上。他一开始就使尽浑身力气工作,一刻也不敢歇息。阿财虽然较迟上山,砍柴的速度却比昨天快,不一会儿,就追上了阿德的进度。

到了中午,阿财停了下来磨刀。他向阿德建议:“ 不如你也休息一会儿吧。先把斧头磨一磨,再继续砍也不迟。家中的孩子闹着要吃野山楂,我们也可顺便采些回去。”

阿德拒绝了阿财,心想:“我才不想浪费时间。趁着你休息的时候,我还可以抓紧时间多砍几捆柴呢。”很快一天又结束了。阿德只砍了六捆柴,而阿财除了所砍的九捆柴,还采了一些哄孩子开心的野山楂。

阿德百思不得其解,他想不通为什么自己那么努力,却没有阿财砍的多。

第三天,阿德一边努力砍树,一边观察阿财工作的情况,他看不出阿财有什么秘诀,但他砍的就是快。终于,阿德再也忍不住问道:“我一直很努力地工作,连休息的时间也没有。为什么你砍的比我还多又快呢?”

阿财看着他笑道:“砍柴除了技术和力气,更重要的是我们手里的斧头。我经常磨刀,刀锋锋利,所砍的柴当然比较多 ; 而你从来都不磨刀,虽然费的力气可能比我还多,但是斧头却越来越钝,砍的柴当然就少啊。”

4、小港渡者

顺治七年冬,我从河岸一小码头上岸,吩咐小书僮背上用夹板捆扎好的一叠书相随,要去蛟州城。这时西边的太阳已经落山,薄雾晚烟缠绕于树枝梢头,远望县城,大约有二里路程。

于是顺便向摆渡船工问道:“到城南门,现在赶路,还来得及进城吗?”那位摆渡者仔细打量小书僮,回答说:“如果稳步慢走,还能进得城,要是急忙赶路,城门则已关闭。”我听了不觉动气,认为他的话是戏弄人。

我们二人于是脚步匆匆、奋力奔走,行至半路,小书僮摔一跤,捆书的绳子断了,书籍散乱一地,小书僮坐在地上哭了起来。待到将书理齐捆好,前方的城门已经下锁。

此时,一种茫然若失之感袭上心头,我忽然觉得先前摆渡者之言近似哲理:世上凡急于求成、鲁莽行事者,反倒往往是自取其败,最终大都类似我这种日暮途穷而无所归宿的结局。

5、苏秦刺股

苏秦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他的主张仍未被实行。苏秦黑色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他背着书箱,挑着行李,脸上又瘦又黑,一脸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

于是他半夜找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反复选择、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

满一年,研究成功,在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赵王大喜,封苏秦为武安君。拜受相印,以兵车一百辆、锦绣一千匹、白璧一百对、黄金一万镒跟在他的后面,用来联合六国,瓦解连横,抑制强秦,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

苏秦虽然经历了人生挫折,但是静下心来,埋头苦读,并不急于求成,最后终于得到了赵王认可,可以看出苏秦是一个持之以恒,善始善终,毅力非凡,志向远大,坚韧不拔,但又有极大功利追求的读书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