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门领域的专家?

如题所述

专注,勤奋似乎是不分时间,不分地域的优良品质,甚至有学者提出一万小时定律。这个规律的是英裔加拿大人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他畅销书《异类》里面提出来的,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了。故事引人入胜,不断的事实案例让人不得不信服,包括甲壳虫乐队的训练,盖茨的编程训练,还有一些运动员,棋手等。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说到这里,突然想到知乎的一档视频节目《职人介绍所》最新的一起,那两个理发师从学艺到真正的赚钱差不多也是5年,有些事情就是真么巧。

在一个专业领域成为顶尖的专家,总是绕不过一万小时这个规律。专业人士的论述也常常自带了一些光环,这给那些急于求成的人带来了一丝丝安慰。但也别安心的太快,你吃了一辈子的饭,也没有成为美食家,每个家长将自己的孩子抚养大也没有成为育儿专家,你说了一辈子的话也没有能力去讲脱口秀。而有的人工作了十年所具备的技能跟一个大学毕业工作一年的新人没有区别。

当一个理论,无论是诺贝尔获得者提出来的,还是一个完全不懂学术的人说出来的,只要你能轻而易举的提出一个反例,那肯定就是某个地方出问题了,或者说至少这个理论是不完善的。虽然极有可能是我们没有理解这个理论的要点。保持质疑的精神很重要,哪怕为了给无趣的时间增加一点点乐趣。就像上面的一万小时定律并不是大家想的,从事某个领域超过一万小时就能成为专家。而事实上,10000小时只是你成功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

之前池建强老师的在他的公众号谈到,有效知识积累的概念,认为一万小时并非如此。真正的本质是你在一个领域的有效专业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界限,翻越过去才能拨开云雾见天明,进入融会贯通的境界。而在此之前之能是不断的积累,而且必须是有效的知识技能的积累,而不是一直重复相同的事情,做再多遍也没有进步。所以,要成为专家,需要知道哪些对自己是有用的有效的,这样你的效率可能就比较可观了。

而营销领域的李叫兽提出“刻意练习”的概念。他认为有目的的刻意练习才能不断的增进自己在某项专业技能上的能力。人的认知模型是对于已然熟悉的事物会转入大脑无意识的状态中,用一句说话大脑会偷懒,能不思考的就不费那劲了。所以,当你回家的时候,你几乎不会思考你的家在哪个方向,因为太熟悉了,熟悉到以至于不用大脑都能回家。所以,在这样一个状态下,即便你走过几百上千次这条路,你也记不住这条路上有多少商店,分别是干什么的。而有多少人工作一旦上手,就再也难得学到新的东西了?这是由人的大脑认知模型决定了的。

当你对一件事物多角度考虑,从多个信息源获取信息,慢慢的你就会发现一些比较相通的规律。最早由休哈特于1930年构想的PDCA循环质量环,现在已经广泛的运用于管理学方面。P计划,D执行,C检查,A处理。然后反复循环,以至于我们的计划能准确持续的执行下去,当你需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你需要把这个大目标分解成可以量化执行的一个个小的计划,直到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你便达到了你的目的。而这个积累就是池老师的“有效知识积累概念”,而不断的PDCA恰恰就是李叫兽的“刻意练习”的概念。

其实上面说了这么多,还是想说认识这些规律并没有什么重要的,智商正常的人多接触点信息,这些知识层面上的东西总会知道的。重要的是跳出自己的大脑,看到自己对一件事情从认知从偏见到客观的过程。从开始一丁点儿缝隙透出来的光亮,误以为自己看到了整个世界,到后来慢慢地认识到自己原来是如此渺小,保持一颗敬畏的心。尽管有些事情难以接受,但你不得不接受。即使韩寒面对自己刚出道时对教育体制批判的文章,曾经风靡一时的作品,现在也不得不承认过于片面极端。没有打开视野年轻人越激愤,随着年龄的增长就越感到无地自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