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研究《红楼梦》的红学会(周汝昌冯其庸)分歧?

如题所述

探索红学分歧:周汝昌与冯其庸的《红楼梦》解读


阴阳交融,幻境与真实交织,揭示着《红楼梦》的无尽深意。周汝昌老先生通过诗词,揭示了"情"、"真"、"痴"这一核心主题,仿佛拨开云雾见青天。他指出,贾宝玉虽历经三次"解脱"尝试——宝钗的禅悟、黛玉的参禅与龄官的画蔷,却始终未能摆脱痴情本真的束缚,这正是曹雪芹笔下人物的真实写照。


然而,"解脱"与"大彻大悟"并非文学的全部。正如佛教所言,幻境中蕴含着真实,我们这些多情之人,难以完全超脱。在《红楼梦》中,我们更应探寻明清时期的文化背景,理解性灵说和唯情论的影响,以及《牡丹亭》等昆曲对作品的滋养。"真"字的丰富内涵,以及对世俗人生的深深眷恋,都在诗词与文学中留下了独特的痕迹。


然而,试图用哲学概念如"至诚"和"阴阳交结"来解读《红楼梦》,可能并不适用。文学家赋予这些概念以独特的生命,与作品的"场"融为一体,形成无法用哲学精确表达的文学感受。清代词家况周颐曾言,文学创作源于内心深处的情感,而书卷知识只是辅助。文学作品中的复杂感受,如"风雨江山之外"的意境,难以言表却深深触动人心。


理解文学,应当回归文本本身,感受作者的情感与情境,而非依赖哲学或理论的过度阐释。在当下的文化环境中,这种对文学真谛的探寻更为重要,因为它是感性心灵的滋养,而非理论的堆砌。周汝昌先生的性情和真挚,正是这种真我表达的典范,他的讲座,犹如一把钥匙,打开我们对《红楼梦》更深的领悟。


因此,无论是研究者还是读者,我们应当以善感之心,去感受文学作品的真实温度,而非仅仅依赖于理论框架。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进《红楼梦》的世界,体验那份似近实远、似是而非的情感纠葛,感受那份独特而深邃的艺术魅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