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小故事

大概要五个

晋文公和介之推 晋文公的名字叫重耳,是春秋时期的另一位霸王。可是在他做 国家元首之前,经历了许多坎坷,曾因受鲡姬的迫害而在外面 流浪了十九年之久。他流浪时有很多人跟随他,介之推就是其 中的一个。重耳登基当了晋文公之后,大封群臣,论功行赏, 那些昔日站对了路线的随从个个得了高官厚禄,可不知为什么, 文公偏偏把之推忘到了脑后。 这事如果换了别人肯定早就跳高跺脚了,可之推是何等人?! 他非但没有介意,反而说服老母,跟他一块儿住进深山,免得文 公找到他们。 如果不节外生枝,文公一时半会大概真的想不起之推了。可是 之推有个邻居,深深为之推的高风亮节所感动,冒着生命危险, 写了一封小字报,偷偷贴在朝门上。这封小字报很快到了文公 手里,他一读,不由大惊失色:“哎呀!朕咋把救命恩人之推 给忘了呢?当年流亡到卫国的时候,朕没有东西吃,是他把大 腿上的肉切下一片给朕充饥呀!朕饮水不忘掘井人,一定要厚 厚赏他。” 于是,文公派人到山上去找之推。只见那里杂草丛生,荆棘遍 野,而且山外有峰,峰外有山,找了半天,连之推的影儿都没 看着。文公不甘心,一口气找了好几天,仍然没有下落。 直到有一天,文公忽然心生一计,他叫来小兵,让他们放火烧 山。他的如意算盘是:火一烧,之推为了救老母,一定会背着 她跑出来,这不就成了吗?哪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把整座山 都快要烧焦了,之推也没有露脸。火灭了以后,卫兵们在山顶 的一棵柳树下,找到了之推和他老母的尸首。文公见状,放声 大哭,悔之已晚。 文公吩咐把他们俩藏在山的侧面,又令农夫们开荒山,造农田, 并把荒上改名为介山,纪念介之推这位重友情、轻功名的贤士。 .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人叫孔圉,勤奋好学,而且很谦虚。他死了以后,卫国的国君为了表彰他,并让后人学习他的好学精神,就赐给他一个“文”的称号,所以,后来人们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也是卫国人。他认为孔圉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称他为“孔文子”,似乎是有点评价过高了。他想来想去,觉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请教。 子贡说:“那个孔文子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凭什么要赐给他‘文’的称号?” 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明好学,勇于向地位和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会感到丢脸,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要赐给他‘文’的称号。” 子贡听孔子这样一说,猛然省悟,顿时感到心悦诚服。 听途说 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非常稀奇,便告诉给艾子。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特别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他见艾子笑了,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长了。”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