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医学专业的认识和感受

如题所述

谈谈你对整体医学观的认识和理解。我的医学整体观。 在古代无论西方医学还是中国传统医学思维方式都属于整体论的范畴。整体论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是强调人的整体性把注意的中心放在人的整体水平考察和调节在人的整体水平呈现的健康和疾病的过程总结和掌握整体性的规律。整体性是人的一种根本特性整体论思维方式符合人的这种特性因而在本质上是合理的其临床意义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1。中国传统医学一直沿用这种整体论的思想至今并成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大特色。 整体观也是现代系统论的核心思想。现代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要素或子系统组成的但系统的整体性能可以大于各要素的性能之和。因此在研究这类系统时必须从整体出发立足于整体来分析其部分以及部分之间的关系再通过对部分的分析而达到对整体的深刻理解2。 我的整体观是建立在现代系统论基础上的整体观。 躯体是一个整体 人体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和分化而成的有机整体不像机械那样是由不同的零部件组合而成。因此有学者认为人的整体是元整体不是合整体3。元整体原理揭示了人所特有的、不同于机器的整体性整体内的部分离开整体不能独立存在。 人体这一元整体是一个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开放的动态系统。系统内八个子系统都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相互联系着彼此密不可分。子系统功能正常彼此之间就能维持一种正常的关系整体就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反之亦然。一个子系统功能异常将会通过神经和内分泌影响其他子系统进而影响整体的功能。临床上常常见到的是一个系统出现了病变可以在其他系统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有时候甚至疾病所在的系统未出现任何症状和体征之前其他系统就已经出现了症状和体征。 任何疾病基本上都是整体疾病而各组织、器官和致病因素作用部位的病理变化均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局部的病变可以通过神经和体液的途径影响整体而机体的全身功能状态也可以通过这些途径影响局部的病变的发展和经过4。 心身是一个整体 人体不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是一个心身合一的整体。 在人体这一整体内心身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躯体疾病可以引起心理的变化心理疾病可以在躯体上出现一系列的症状甚至可以引起躯体的病理变化。 心身医学是研究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科学是医学领域中研究心身相关的医学分支学科。现代医学用整体的观点看待健康和疾病现象把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看成是生命过程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不再将二者完全割裂开来。这样一种医学认识论上的进步对于临床工作有现实意义。 由世界卫生组织组织14个国家参加、15个城市为中心的全球合作研究“综合医疗机构中的心理障碍”的报告中99.1的心理疾病患者是以躯体症状为主诉到综合性医院各个科室就诊5 。从此研究结果中心身的关系可窥一斑。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应该作一个整体看待 临床表现指病人的主观症状及医师查体所得的客观体症。 实验室检查结果是用现代先进的仪器检查病人的生化、病生和病理所得的结果。对科学和科技的过度崇拜使人们过度相信和依赖仪器检查的结果忽视了病人的基本症状和体征。其实不但症状和体征是疾病这一本质的外在表现而且实验室检查结果也是检查疾病的外在表现――生化、病生和病理所得的结果。也就是说三者都是反映疾病的表现理应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在疾病诊断价值方面三者并不存在优劣之分不可顾此失彼。在分析判断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时候必须在病人状和体征的基础上进行。不认真分析具体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资料过度依靠实验室检查结果所得的结论往往南辕北撤离真实的情况相差甚远。 理论思维、经验思维和哲学思维是一个整体 临床思维包括理论思维、经验思维和哲学思维。理论思维是一种高级思维它不是停留于对对象的外部特征和表面联系的认识而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借助于科学抽象力和理论洞察力深入分析矛盾和问题形成关于对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经验思维是以经验为依据决断问题的思维形式是最基础、最一般的思维形式它具有内容的重要性、直观的感知性、认识的表面性、观察的局限性、分析的非定量性特点。哲学思维是在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基础上进行总体反思和整体综合的能力是一种更高级、更成熟的理论思维能力。 遗憾的是许多医师工作一辈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很高的医学理论水平却对哲学思维不屑一顾。其实哲学思维非常重要。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学家必须同时为哲学家。”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应该从医学开始而医学最终应归结于哲学。”古罗马时期的医学大师盖伦有一句名言“最好的医生也应该是哲学家。” 理论思维和经验思维是哲学思维的基础。离开了理论思维和经验思维哲学思维就成为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末。同时哲学思维渗透在理论思维和哲学思维里面。 因此哲学思维应该同理论思维和经验思维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因此具有哲学思维的医师能够站在哲学的高峰上进行科学思维能够高屋建瓴高瞻远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3
当时高考完也不知道选什么专业,因为其他专业毕业出来不知道从事什么职业,只有师范和医学感觉目的比较明确,我哥选了师范,我选了医学。所以谈不上喜欢医学。

学医很枯燥,学的科目也比师范多很多。上大学都一样,也是该逃课逃课,该玩游戏玩游戏,该谈恋爱谈恋爱。大学五年没得过奖学金,也没挂过科。到大五考研了,发现以前四年学的都还给老师了。

读医学研究生很忙,要做实验也要上临床。我们学校更偏重临床,在临床上呆了1年多。读研究生有多苦,只说一件事,我是外省读研,我在临床1年多只有过年放假休息了1个礼拜,其余365天每天都要到医院。忙也有忙的好处,你还没来的及担心工作的事情,研究生3年就读完了。

26岁研究生毕业开始工作,从事外科5年,只对自己专科的知识懂得越来越多,内科很多知识不常用就忘掉了。

先说说医生给我带来的好处和变化:自己和父母看病比较方便(其实好多父母让子女学医是考虑到这一点。我母亲在我工作一年的时候住院手术,我自己在工作2年的时候也住院开了个大手术。在自己医院住院,大家都会给你点方便)。学医会让人变得自信,胆大心细。随着手术能力增强,越来越多人来主动结交你,你会认识各行各业的人,你自己需要其他行业人帮忙时,蛮方便。而且越多人找你帮忙,你会感受到被别人需要,这个会让你感觉到人生价值得到实现,不会觉得人生空虚。没结婚时介绍对象的很多。找了喜欢的女朋友,不会被丈人丈母娘pass,一听是医生,通过。薪酬的话,医生不会大富大贵,也饿不着,比较稳定。

再说不好处:累和压力大,成长期漫长。我现在是8天一个夜班,比如1号晚上夜班,我从1号早上8点开始上班,下午17点别人下班了,我继续值班,到2号早上8点,继续上班,如果2号手术结束的早,我可以早点下班,要是有事情没做完,也会拖到17点才下班,经常会连续在医院30多小时,而且3号也是正常上班。当然30多小时不是一直在高强度工作,要是忙完手头的事情,可以稍微在值班室睡一会(这个情况不仅我医院这样,全国三甲医院的外科医生都是这种状态,内科会有进夜班和出夜班,相对休息多一点)。碰到晚上值班要开急诊手术,第二天开刀是真的累。而且手术不是说做完了就结束了,开完了还要一直关注病人的恢复情况,恢复过程有没有并发症,有没有出血感染等等一系列问题。江苏省医生是周一到周五工作,6和7休息,但6和7也经常要去查房,比如自己周五开刀了,周六早上经常要去看看病人恢复情况。碰到医疗纠纷,会压力巨大。医生酒局很多,外科尤其多,吃的多,喝的多容易高血压高血脂。工作强度大,饮食不节制,会老的快,女医生尤其显老。现在只活到30来岁,只能写到这里,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最后我建议有以下优点的人学医:身体好。睡眠好(睡眠好最好是躺在床上就能睡着)。精力旺盛。动手能力强。遇事做决定果断。(至于智商和记忆力,能考上大学的,我觉得智商和记忆都够了)
第2个回答  2020-11-13
在外人看来,学医学是件很不错的专业,以后做了医生也是一份令人尊敬的工作。
但是,如果真正地学了医学以后就会后悔了。医生是可以运用所学医学专业知识为患者消除和减少疼痛,救死扶伤,不过因为是和人打交道,人心是最难满足的,病患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医生期望值太高,所以一旦不能满足就产生心理落差,就会觉得是医生技术不行,瞧不起医生,这是最大的误解。医生能承受身体上的劳累,但是心理上的憔悴却是无法弥补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