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如何发力?高手请进!

如何做到周身协调?
全身放松 如何练好太极腰?等等... ...

可追加满分~

  练好陈氏太极拳爆发力的关键
  ——陈家沟陈志强

  转摘:精武杂志 2006年第7期

  练好陈氏太极拳爆发力必须懂得柔和刚,所谓柔,就是不用僵力、放松、柔化之意,犹如棉里裹针。所谓刚,就是通过长期放松柔劲的练习,达到极刚强的一种无坚不摧的力。它放松时就象鞭子在没有抖动发力之前,随意折压,完全自然放松,不加丝毫对抗之力。但如果刚劲发力,就象金狮抖毛,无坚不摧,无法抵抗的力,具有穿透性,这种力就是陈氏太极拳的弹抖爆发力。

  要打好陈氏太极拳的爆发力,必须先去僵求柔,周身放松。所谓放松,即是指立身中正的基础上,全身各个关节松开,肌肉全部放松。拳论上讲:“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是指这种放松还必须有一种相互协调配合的力在里面,建立在掤劲的基础上,成为撞之而不开,破之而不散,浑然一圆的运动体系。随时可以调动周身任何部位任何时间爆发出来的力,完全不加一丝勉强,挥洒自如。

  太极拳是内家拳术,是一种意念和气力的运动。所以,必须要做到内气与外形的协调统一。练习陈氏太极拳开始要先以外形引动内气,然后再练到以内气催动外形,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结合的境界。拳论中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岿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只有达到内气与外形结合,才能够运用时收发自如,随心所欲。

  拳论中讲:“劲起于足,行于腿,主宰于腰 ,发于梢。”(这里的梢指的并非是四梢(两手两足),而是各个出击点,因为太极拳要求周身上下各个部位都能够发力。)太极拳讲究落地生根,要求脚下要稳,如果不稳,就象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脚下稳健了,才会弹抖发力更有劲,足下蹬地发力,拧裆转腰,瞬间借地面的反弹力,向上传递,弹抖爆发,源源不断的将力传输到发力点。拳论中讲:“腰如车轴气如车轮”。所以腰不能紧,紧则束气,导致全身僵硬,腰部要放松 ,放松则气脉畅通圆转自如。胯关节也要放松,松则腰部圆活。两胯与两膝要撑开撑圆,而又有相合之意,这样裆劲才有力而又不失圆活。拳论上讲:“有不得机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间求之”。所以,在练习太极拳时,腰应随着动作的变化而变化,柔劲时腰应松而随之,发劲时腰应快而拧之,定势时腰应塌而合之;裆也应配合腰的变化而变化,转化腰时裆松而随之,发力拧腰时裆应拧而扣之,定势塌腰时裆应圆而稳之。只有腰裆协调配合默契,才能将弹抖爆发力打的更好,在发力时拧裆转腰,旋转速度一定要快,要迅猛。应以腰为轴,瞬间向一侧旋转产生离心力,劲到落点时要注意前后左右配合对称,不要出现发力落空而失重,要保持重心的平衡。练习陈氏太极拳要有八面支撑之力,一身备五弓之势。

  下面就以“掩手肱拳”为例,讲一下动作的具体发力要点。预备式要立身中正,松胯、屈膝、圆裆,左脚在右脚的四十五度方向开步,重心放于在右腿,成右弓步,右拳放于右腰间,拳心朝上,左脚在前,左掌放于身体左侧前方,掌心朝右,指尖斜朝上,二目平视前方。身体自然放松,好似弓弦拉满,一触即发之势。拳谱上讲:“身如弓弦,手如箭”,“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发劲时重心迅速向左移,右足跟蹬地利用地面反作用力,迅速向左转腰、拧裆、转右胯、转右膝、转右踝;顺着脊背上行至右肩、右肘、右腕到右拳面上。利用重心快速左移的惯性,加大右拳的爆发力。同时左臂弯曲,左肘尖向后发力,和右拳形成对拉力,这样既可以保持身体平衡,又可以加大右拳的爆发力。另外,在发劲之时,身体尽量放松,下盘要稳,身稳劲才能实。尽量运用全身整体的力量进击,不可用局部之力,要专注着进攻的部位,在击打接触点的瞬间才全身猛然收紧、弹抖、爆发出来,将全身之力从右拳面上发出,在击打到力点之后马上放松。尽量缩短接触时间和瞬间肌肉的紧张时间,这样出击点就会更快,威力就会更强大,具有弹性。发力瞬间形成的爆发力就像急刹车时的惯性冲撞力、穿透力(也叫寸劲)。

  综上所述,举一反三,任何部位发力都一样,同样都是汇聚周身之力发在出击点上。这是本人在习练陈氏太极拳二十余年的体会,愿与拳友们共商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18
不要老是用模糊的老古董理论去讲解太极发力;

内力?你解剖学给我看。劲力是什么?怎么用现代科学去看待?

了解肌肉的结构。工作原理。物理学。才是最重要的。

力量;散打在你攻我防的对抗中必须有一定的力度,才能给对方一种威胁。例如冲拳,要做到快速有力,就要发挥脚,腿,髋腰肩的共同作用,协调配合。并根据肌肉的发力顺序原则,由大块肌肉首先工作,使身体从静态变为动态,以便于身体启动:中等肌肉次发力,使肌肉获得一定速度的身体进一步加速;小块肌肉最后发力,主要是控制拳的运动路线和幅度。 同时在发力的一刹那,配合呼气,屏气蓄劲,以气催力,达到意气力三者合一,最终达到增大击打的目的。

2速度 在对抗中速度是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怎样提高速度?一 ,注意动作路线。只有动作方法正确,动作规范,线路合理,才有利于提高速度。由运动员原理可知,运动直线到达终点的距离是最短,时间最省因而便于动作加速。当然对于散手中非直线运动的一些动作,应注意肢体或环节的摆动幅度,适当缩小转动半径来提高其摆动速度 。 二, 避免肌肉的松驰现象。根据肌肉收缩的力学特点。肌肉不具有完全弹性,而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收缩时间过长其收缩力与速度就会下降。所以肌肉不要过早收缩,以免引起肌肉疲劳和松驰。例如;正确的冲拳是;拳要打到目标的一刹那间才急速把拳握紧。从生理学角度来看,肌肉放松的方法掌握越好,就越能经济地使用能量和尽快地补充被消耗的能量。第三,改善肌肉的协调关系,提高神经中枢之间的协调性,能增加有关动作的速度,其原因在于各协同肌群之间的协调关系得到改善,就能减低因对抗肌群紧张而产生的阻力,从而更有利于主动肌群收缩,提高动作速度。

3爆发力 人体功率的含意是将生物体化学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转换速度,也就是指肌肉的机械功率,公式P表示肌肉瞬时输出功率值,F表示瞬时的肌力值,V肌肉的瞬时收缩速度,爆发力=力量×速度

实战中要提高动作的打击效果,实际上就是要尽量提高动作速度和打击力量,即提高瞬时功率。对动作的速度和打击力量仅靠某一环节或是肢体的独立运动是不行的。必须根据速度,力量的叠加合成原理,靠全身各环节的协调配合,最终在肢体或环节未瑞体现出来。
第2个回答  2010-04-12
中华武术丰富多彩,虽各有风格特点并自成体系,但“攻防”二字是各家共有的。防者多用柔,攻者多用刚。何谓刚?在发劲时,内外和一,意气风发,将自己的力量发出击点乃为刚。能将自己百分之百的力量发到出击点就是刚劲的最高标准。陈氏太极拳的发劲也有其独到之处,它不仅拳、肘、肩、脚、膝、稍节和主要关节发劲,而且要求周身各个部位都能发劲。拳谱中说;“ 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称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挨着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 当然能做到这一点非一日之功,可见拳术水平练到高级境界,不仅周身处处都能发出劲来, 并且是劲由内换,连化带发自然顺遂。
太极拳是刚柔并用之拳。发劲只是太极拳中刚的一面,太极拳练好,劲自然就能发得好。因此,欲练好发劲须从练拳入手。
练习陈氏太极拳分两个阶段
其一,以外形动作引动内气
内气和动作是相辅相成互相配合的,外形动作可以导致内气活动,内气活动又能催动外形初学时,要按其具体要求力争动作合度,就是遵循陈氏太极拳对各个部位的要求。运动规律和逐渐的运动标准,寻求和进一步掌握内气运行的方法。先在定势时(如预备式,单鞭等)思想专一地按照陈氏太极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要求来对照。目前出版的一些太极拳书中对此都有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在详述。其中介绍的虽然比较具体,就是尺度较难掌握。例如;松肩,究竟怎样松?松到什麽程度;含胸,究竟怎样含?含胸过了影响塌腰,含多少为过?这不是象木工,指出准确的尺寸。 在古拳谱中说:“ 只可神会不可言传”。说明对于这些细节用文字和语言无法表达,需要身教口授, 可是多数太极拳爱好者没有理想的条件。因此我们须用辨证的态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为什么陈氏太极拳对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作了具体的规定?目的是心气下降,气沉丹田。 明确了这一点,定势时体会一下,如果感到心气下降,气沉丹田,就说明,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要求已合格。如果感到重心不稳,气向上浮,便可以检查一下,看是哪个部位做得不合格影响了气沉丹田。然后调整一下,以达到气沉丹田为止。用这种方法做自我校正,掌握陈氏太极拳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要求则较为容易了。
在定势时掌握了陈氏太极拳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要求,能使“心气下降,气沉丹田”。运动时再按照陈氏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周身骨节依次排开)及其对身法的具体要求和手足运行的路线进行练习,可以导致内气出入丹田,按照具体不同的动作变化,动如流水地循行周身。
陈氏太极拳的要求比较严密,初学者往往会顾身不顾手,动作不协调,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用太极拳的术语来说:就是动作中产生了“丢”和 “顶” (过者为顶、不给者为丢)。陈氏太极拳要求按其运动规律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运动中产生了丢和顶,就直接影响了内气的运行。所谓下功夫,就是不辞劳苦地走拳架,细心揣摩,对照遵循法则,逐渐缩小运动当中的 误差。运动误差越缩小内气的流量就越能增大。并且受到的阻力减小,动作能够按其法则基本协调,内气则可以勉强贯通。
其二,以内气催外形
动作基本协调,内气能够贯通,运动则产生了质量的变化,即从以外形引内气阶段过度到以内气催外形的阶段。古拳谱中说:“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 外形寂然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 意识指挥, 内气贯通使肢体较为系统的运动体系,一处动,百骸皆随,一处静全体皆静。到此阶段,练习陈氏太极拳一些要求和法则已经是不思而得,不会出现明显的顾此失彼的现象和运动误差。但这种体系在技击当中还不能完全适应,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乱套,因而在此基础上应继续下功夫巩固其运动体系,使其在任何干扰下,都能顺应客观条件的变化,成为 “撞之而不开,破之而不散,浑然一圆”的运动体系,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陈式太极拳的发劲
内气与肌肉的关系
内气源于脏腑,行于经络,布流周身,这是人体的自然生理现象。练习陈氏太极拳要维护、掌握和利用这种规律。内气本身是十分脆弱的,动作中出现丢和顶,内气便受阻。内气输送到经络,由经络渗透传导到肌肉,肌肉 ,就是采用陈氏太极拳的锻炼方法,使脏腑产生的内气才能充分的发挥其作用。否则,练习时不明其理,不知道遵循法则、克服丢顶的弊病,仍用拙力。轻者练习感到别扭,影响内气的贯通,拳术水平不能进益;重者将会导致内气回流,使器官负载,影响脏腑的正常活动。有人练习后感到胸闷倒饱,皆为内气回流所致。
古拳谱中说:“意气君来、骨肉臣。”内气与肌肉的关系如同雷管与炸药的关系。雷管本身没有多大爆发力、爆炸的主要力量是炸药、可是炸药没有雷管来引爆不行、不按适当的比例也不能充分发挥炸药的作用。练太极拳时出现丢顶、肢体互相矛盾、力量互相抵消、内气不贯通、发出来的劲为零断劲、就如雷管和炸药的比例不适当、炸药不能完全引爆。
怎样发劲
古拳谱中说:“身如弓弦手如箭”,“劲起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发于稍”(这里的“手”和“稍”并非局限于“手”和“四稍”,而是指击点, 因为太极要求周身各个部位都能发劲)。例如:掩手肱拳,腰向左转、往上贯穿背、肩、臂、右拳随着腰的旋转向右前发出;往下贯穿胯、腿、足,足踏在地面上产生反作用力,使其先由腰传导到足,再由脚向上通过腿、胯、腰、背、臂,发于右拳。重心快速前移产生惯性,摧动右拳向前发。只有意识指挥,内气贯通,才能在发劲的一瞬间汇聚全身的力量发在右拳,(发右拳时左肘尖向后发劲与右拳对称,保持八面支撑的身法)。如果右肘发劲,屈住右小臂,突出右肘;右肩发劲,放下右臂突出右肩;右胸发劲,松下肩臂,突出右胸。发劲是汇聚周身之力突出在出击点上。 在对抗技击当中,对发劲的时机和部位决不可忽视。在顺应客观条件的变化,因势利导、得机得势,将劲在最适当的时机、发在对方最要紧的部位
第3个回答  2010-04-12
没有必要长篇大论!

大多数的人,觉得太极是以柔克刚。但并不是太极的全部作用。

柔是太极拳的一个风格 ,如行云流水般,发劲确是刚健有力!
我们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柔,什么是刚,两者不在冲突时,便自然了解太极发力是可柔也可刚。
千万不要把简单的弄的太复杂 ,那便阻碍了太极的发挥.也无法达到实战效果.

先说协调,所谓协调先是气顺,意顺,形顺综合一起,就是整体协调. 腰是主宰,也是轴,主要配合肢体动作而动,达到自由发挥,摆脱僵硬的束缚.
第4个回答  2021-04-09

以内劲为统驭,内不动,外不发,一动全动 ,节节贯穿,完整一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