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刘禹锡的评价

关于陋室铭

刘禹锡是一个旷达乐观、不惧强权、不与他人同流合污的唐代名士。其实一位文豪给人最大是感触往往是通过其作品观知其气节与品质。刘禹锡或许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他一定是一个骨子里有一股傲气和倔强的文人。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我们知道,唐代是一个开放而繁荣的时代,大唐丰富而繁盛的风气孕育了许许多多出色的文人,例如浪漫豪放的李太白,忧国忧民的杜子美,而刘禹锡同样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刘禹锡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在当时名扬四方。不论是《望洞庭湖》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形象比喻还是《百舌吟》中的“花树满空迷处所,摇动繁英坠红雨 ”,刘禹锡的诗风自成一体,众人难以模仿。刘禹锡的文字比喻恰当贴切,若不是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难以有如此之才气与逸致。

与此同时,刘禹锡还是一位自信、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一位才子。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陋室铭》中所道“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高尚志趣足以见得其在生活中的惬意与自然,窥见其对自我品行的修养。他更是将自己与先贤相比,不觉“陋室”之“陋”,而且在结尾以孔夫子的“圣人之口”点明其陋室不“陋”。如此高明的自我调节之法,无处不见刘禹锡本人的乐观旷达。与苏轼相比,他们有共同之处:虽屡遭贬谪,却能从失败中找到成功,从挫败中找到自身的闪光之处与存在意义。

于我而言,刘禹锡活得通透而明白,对生活有热情和激情,且同时以高傲的姿态在历史的画卷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在中国古代的时候,诗词的创作在历史上曾经达到了顶峰,美丽的辞藻瞬间成为人们所欣赏的对象。说到这个朝代就不得不提到唐朝。这其中也有一个诗人被大家熟知。他就是刘禹锡。刘禹锡的文学造诣很高,他的才华很惊人,除此之外,刘禹锡还是一个不惧权贵,心怀远大抱负的人。

一、才华横溢,展露才气

刘禹锡在很小的时候就十分刻苦学习。后来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中了进士,也如愿进入了仕途。刘禹锡的诗词用词十分准确,而且有的很浅显易懂。他的词也深受后代才子的称赞,并因此而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不过刘禹锡的诗词创作的巅峰也许是他在贬谪期间所创作的,更加贴近生活,也十分让人可以感受到他的出境,真情实感,容易打动别人。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让人感同身受或者心中泛起异样的情感。

二、刘禹锡命运多舛,不惧强权

刘禹锡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而且他也是一个热爱国家和人民的人。他进入仕途就是为了能够造福百姓,使国家能够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他参加了永贞改革,不过失败了。就算失败了,他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怒怼权贵,丝毫没有畏惧,义正言辞。不过,他最后还是开始了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活。他失去了实现理想的最佳时期,于是他把目光转向了文学。刘禹锡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尽管他的命运坎坷,没有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不过他也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让人们学会坚强地去面对生活,也开启了自己的另一种生活,在底层阶级奉献自己。所以,有时候面对挫折的最好的方式就是继续保持初心,为自己寻找另外的可能,而不是自怨自艾和自暴自弃。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1-0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