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缓解大学生毕业以后逃避现实的恐惧心理

如题所述

几年来,在高年级大学生出现一种极为普遍的心理现象:进入大三后,同学们开始越来越多地谈论毕业后的选择。是考研、出国还是找工作?除极少数同学目标明确外,大多数同学对毕业选择感到茫然。奇怪的是,同学们开始渐渐逃避谈论这些话题,就像逃避瘟疫一样。每当有人不经谈起这个话题,或不由自主想到毕业后的去留,心里就会出现紧张、焦虑、忧郁、恐惧。我们把这种心理成为“毕业恐惧”。
一、恐惧选择
人的一生是选择的一生。从人类实际社会心理状况来看,大多数人受到习惯生活的影响,不太愿意选择新生活、新事物。对自己未尝试过的生活报有一种本能的观望态度,当自己必须做出选择时则会产生一种彷徨和恐惧。社会心理学家弗罗姆巴这一心理现象称之为“逃避自由”。逃避自由实际上是逃避变化和选择。逃避自由和选择是人类普通的社会心理,可当这种普通的社会心理和中国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特殊经历”和现实处境结合起来时,就形成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中国人自古就有为孩子包办的文化传统。几乎都是由家长和学校为主导。如今,面临大学毕业这样重大的人生选择,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感到力不从心,就到了孩子自己操心的时候了。由于大多数同学从来没有自己做过主,如此大的人生选择,要他们怎能不感到紧张与恐惧?
二、恐惧未知
未知是一个神秘的彼岸。恐惧为只是恐惧选择的更深一层的社会心理。据媒体报道,近几年,我国每年毕业生超过500万,只有七成的毕业生能找到工作。这个数据无疑给大学生的人生投下了深厚的阴影。从心理学看来,找不到工作,对大多数同学来说,首先不是生存问题,而是心理问题。因为当初考上大学是周围人寄予了很大的厚望,把自己看成了荣誉与骄傲,而现在连工作都找不到,感到无法面对家人、朋友,也无法说服自己,给自己一个交待。对一些家庭苦难的同学来说更是生计问题。即使是那些事实找工作不存在问题的同学也存在恐惧。担心自己的专业不对口,担心自己做了不喜欢的工作,担心社会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和压抑自己的个性。总之,恐惧未知就是恐惧不确定。
三、恐惧社会
中国是教育是一种读书式教育,而不是人生是教育。家长和学校普遍认为时代唯一要做的就是读书,至于如何挣钱,如何当官,如何推销自己,如何更好的与他人相处,如获得幸福,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化解心理问题,这些安身立命的社会知识和人生知识却被看作是一种水到渠成五十自通的自知。直到大学毕业,要走向社会的时候,大学生们才突然感觉到,自己对将要面临的这个世界是如此的“无知”。而另一方面,当临近毕业时,从各方面传来的信息更令他们不安:社会的复杂、学校所学的东西与社会实际生活不一样合作人比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等等。
四、恐惧自己
从小到大家长就给孩子传递了一个错误的思想,就是只要考上了大学,尤其是考上了名牌大学,就什么都好办了。而真实的世界确实毕业找工作困难重重。期待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所学专业与所做工作的普遍不对口,社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不足,以及对未知、对社会的神秘恐惧,是许多同学开始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产生怀疑。
五、缓解方法
从心理学上看,恐惧选择、恐惧未知、恐惧社会、恐惧自己本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但当这种心理对涉世未深被迫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却形成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理压力。如何进行疏导一概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 从大学生自身来说,首先应该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把毕业恐惧心理堪称人热都有的正常心理,是大多数当代大学生都会经历的成长历程。其次,要运用由人及己的类比推理,在心理对自己说,那些成功的幸福人不也都经历过这样的心理过程嘛。再次,要有积极面对未知、面对社会、面对新生活挑战的心理暗示。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与实力。另外,还要注意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才能,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参加社会实践。最
后,不要回避谈论这个话题,同学们在一起要多从美好的视角设想未来,向往未来。
2、 从家庭和社会的角度来说,要重视学生这一时期的心理变化。从情绪上给与理解支持、呵护。从心理上多给以鼓励与激励,从信息上多传递一些正面信息。对于尚未上大学或尚未面临毕业的家长来说,要让孩子适当参与社会,早日具备面对社会的能力。不要给过多的期待,现在大学已经不是精英教育,而是普通教育。
3、 从社会层面来说,在教育上要加大创新意识,培养实用型人才,对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社会进行反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06
词条图片词条图片(89)
相似回答